万家财经 > 资讯 > 焦点新闻 >

核电行业是什么意思具体都是包括什么

chenologin2分享

二、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内部蕴藏的能量产生电能的新型发电站核电站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利用核能生产蒸 汽的核岛、包括反应堆装置和一回路系统;另一部分是利用蒸汽发电的常规岛,包括汽轮发电机系统。

三、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核电工程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前瞻》全球能源十分缺乏,为了响应节能、环保、减排,世界各国在大力加速发展核电能源,中国也将大力发展清洁电源,其中核电是全国今后电源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投资规模将大大超过常规电厂。国家对核电发展的战略由“适度发展”到“积极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核电能源将获得很好的发展机遇。

请问中国有哪些核电集团?

  中国核电主要有三大核电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由原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和电力投资集团合并而成)。

  1、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特大型国有独资企业,其前身是二机部、核工业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由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组成。是我国核电站的主要投资方和业主,是核电发展的技术开发主体、国内核电设计供应商和核燃料供应商,是重要的核电运行技术服务商,以及核仪器仪表和非标设备的专业供应商。

  2、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原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核电事业发展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中央企业,由核心企业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和30多家主要成员公司组成的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1994年9月,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2亿元人民币。2013年4月,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正式更名为中国广核集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同步更名为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3、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2015年5月29日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下称“中电投”)与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国核技”)在官网上宣布了合并的消息,合并后成立的新公司名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下称“国电投”)。新组建而成的国电投资产规模超过7000亿元,年营业收入超2000亿元。合并已获得国务院批准。

核电的中国现状

采用中国CNP300压水堆技术,装机容量1×30万千瓦,设计寿命30年,综合国产化率大于70%,1985年3月浇灌第一罐核岛底板混凝土(FCD),1991年12月首次并网发电,1994年4月设入商业运行,1995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经过十多年的管理运行实践,实现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掌握技术、积累经验、培养人才,为中国核电发展打下基础”的目标。

方家山核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已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厂址安全分析报告也已通过环境保护部评审。预计核岛负挖工程将于2008年7月底结束,并在岁末具备正式开工条件。

方家山扩建项目使用国际最成熟且应用最广泛的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计划工期60个月,预计其1、2号机组将分别于2013年底和2014年10月正式投产。

秦山核电站营运一台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方家山扩建项目竣工后,秦山核电站将形成一台30万千瓦机组和两台100万千瓦机组的“1+2”群堆运行格局,其营运管理也将实现从原型堆到商业堆的重大跨越。

采用中国CNP650压水堆技术,装机容量2× 65万千瓦,设计寿命40年,综合国产化率二期约55%,二扩约70%,1#、2#机组先后于1996年6月和1997年3月开工,经过近8年的建设,两台机组分别于2002年4月、2004年5月投入商业运行,使中国实现了由自主建设小型原型堆核电站到自主建设大型商用核电站的重大跨越,为中国自主设计、建设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将对促进中国核电国产化发展,进而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3、4号机组)是继由中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运营的首座国产大型商用核电站——秦山核电二期工程(1、2号机组)建成投产后,在其设计和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的扩建工程,是“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工程建设规模为两台65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在浙江省海盐县秦山核电二期1、2号机组以西约300米处的预留扩建场地建设。秦山核电二期扩建工程2006年4月28日开工, 3号机组计划于2010年12月建成投产,4号机组力争2011年年底投产。

(重水堆)核电站采用加拿大成熟的坎杜6重水堆技术(CANDU 6),装机容量2×728兆瓦,设计寿命40年,综合国产化率约55%,参考电厂为韩国月城核电站3号、4号机组。1号机组于2002年11月19日首次并网发电,并于2002年12月31日投入商业运行。2号机组于2003年6月12日首次并网发电,并于2003年7月24日投入商业运行。2005年9月22日,工程通过国家竣工验收。 广西防城港(红沙)核电站位于广西自治区防城港市港口区光坡镇红沙村,可规划建设六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2008年10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防城港红沙核电项目开展前期工作。按照国家的安排,工程采用自主品牌核电技术CPR1000,建设两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

2010年4月9日下午,防城港核电站项目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在南宁市荔园山庄举行保险签约仪式,这是广西首个核电承保项目。核电厂以岭澳核电站为参考电站,按“翻版加改进”方式规划建设容量为6台1000MW级CPR1000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机组,一期建设2台CPR1000二代改进型压水 堆机组,一期建设项目拟定投资约270亿元。

广西防城港核电项目是我国北部湾地区首个核电项目,项目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规划建设两台百万千万级压水堆核电机组,首台机组于2014年建成投入商业运行。广西防城港核电站项目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其中,一期工程采用自主品牌中国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CPR1000,建设两台单机容量为108万千瓦的核电机组,工程总投资约260亿元,设备国产化比例将达到87%,首台机组预计于2015年建成投入商业运行。项目将从工程设计、工程管理、设备制造、调试运营等各个方面,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核电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一期工程建成后,每年可为广西提供150亿千瓦时安全、清洁、经济的电力,与同等规模燃煤电站相比,每年可减少电煤消耗6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482万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约13.64万吨,环保效益相当于新增了9.82万公顷森林,不但有力促进广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将对实现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北部湾经济区电力供应发挥积极作用。

核电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能,每千瓦时电能的成本比火电站要低20%以上。核电站还可以大大减少燃料的运输量。例如,一座100万千瓦的火电站每年耗煤三四百万吨,而相同功率的核电站每年仅需铀燃料三四十吨。核电的另一个优势是干净、无污染,几乎是零排放,对于发展迅速环境压力较大的中国来说,再合适不过。

截至2014年底,我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22台,总装机容量2029万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仅1.5%,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仅2.4%,而核电发电量占世界的平均水平是10%。“目前我国核电的比例仍太小,‘十三五’期间,国家应从战略层面进一步明确核电在优化能源结构中的支柱地位,将核电作为替代化石能源的重要选择规模化发展,使其在电力供应中占据相当的比例,才能有效支撑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20%这一目标。”

2015年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27091亿千瓦时,其中核能发电772亿千瓦时。 此外,截止2015年6月底,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容量135951万千瓦,同比增长8.7%。其中,水电26813万千瓦,同比增长5.7%;火电93501万千瓦,同比增长6.4%;核电2214万千瓦,同比增长24.5%;风电10491万千瓦,同比增长26.8%。

2016年1月1日,中国西部首座核电站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机组每天发电量2400万千瓦时,可满足一座中等城市的电力需求。

2016年1月19日,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召开年度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2015年度安全生产、工程建设、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情况。据悉,2015年,红沿河核电站实现上网电量125.91亿千瓦时,占大连市全社会年用电量逾四成,运行机组保持高端稳定,有四分之三的关键指标达世界先进水平。另据透露,红沿河核电4号机组将在今年投产发电,这意味着红沿河核电一期工程4台将全面建成。

2016年1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底,中国大陆运行核电机组27台,总装机容量2550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25台,总装机容量2751万千瓦。中国在建核电机组数世界第一。此外,中国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先进压水堆、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核电技术示范工程投入建设。中国实验快堆实现满功率稳定运行72小时,标志着已经掌握快堆关键技术。  中国对于核电的发展已经开始放宽政策,长期以来,中国官方一直强调要“有限”发展核电产业。而在2003年以来,中国出现了全面性能源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关于大力发展核电产业的呼声日益强烈。高层关于发展核电的这一最新表态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它确立了核电产业的战略性地步,不但对解决中国长期性的能源紧张有积极意义,而且也是和平时期保持中国战略威慑能力的理想途径,可谓“一箭双雕”。

中国建成和在建的核电站总装机容量为870万千瓦,预计到201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约为2000万千瓦,2020年约为4000万千瓦。到2050年,根据不同部门的估算,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种方案:高方案为3.6亿千瓦(约占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30%),中方案为2.4亿千瓦(约占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0%),低方案为1.2亿千瓦(约占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0%)。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在制定中国核电发展民用工业规划,准备到2020年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预计为9亿千瓦时,核电的比重将占电力总容量的4%,即是中国核电在2020年时将为3600-4000万千瓦。也就是说,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40座相当于大亚湾那样的百万千瓦级的核电站。

从核电发展总趋势来看,中国核电发展的技术路线和战略路线早已明确并正在执行,当前发展压水堆,中期发展快中子堆,远期发展聚变堆。具体地说就是,铀资源,采用铀钚循环的技术路线,中期发展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核电站;远期发展聚变堆核电站,从而基本上“永远”解决能源需求的矛盾。2012年9月26日中国国家电监会透露,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有7个核电站投入运营,总装机达到1257万千瓦,为2002年装机447万千瓦的2.8倍。据统计,中国在建(含扩建)核电站13个,在建装机容量3397万千瓦,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此外,还有一批项目处于前期准备阶段 。

日前全文公布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未来核电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十一五”期间,我国核电总装机规模从685万千瓦提升到1082万千瓦,年均增长率为9.6%。最新公布的能源“十二五”规划显示,到2015年,我国运行核电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规模1800万千瓦。未来我国核电发展年均增速达到29.9%,这也意味着我国核电建设将提速 。

“十二五”能源规划还明确提出,对新建厂址全面复核,“十二五”时期只安排沿海厂址。能源“十二五”规划中展示的一幅《国家综合能源基地示意图》标示了未来我国将形成“东部沿海核电开发带”。南都记者从环保部牵头完成的《关于全国民用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情况的报告》获悉,我国目前共有15台运行核电机组,分布在6个核电厂。在建的核电机组共26台,由北至南分别位于辽宁红沿河、山东海阳、浙江三门和方家山、福建宁德和福清、广东台山和阳江、广西防城港、海南昌江 。

在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上,中国核学会、中国核学会24个专业分会和全国22个省级核学会,签署并公开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我国核电建设的倡议书》 。

2015年11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比尔·盖茨。李克强指出,中国政府将助力中美开展第三方市场核电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内陆核电项目存巨大风险被搁浅

2011年初受到日本核泄漏危机影响,国务院常务会议当时决定,调整完善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核安全规划批准之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随着能源规划的发布,意味着我国核电项目建设闸门重开,但“只安排沿海厂址”的规划意味着多个内陆城市已经耗费巨资筹建的核电站不得不继续搁浅。据此前报道,仅湖南桃花江、江西彭泽、湖北咸宁等三座已开展前期工作的内陆核电项目,累计投资已超100亿元。在业内专家看来,中国多地震、多干旱、人口稠密的国情并不适合发展内陆核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王亦楠此前撰文指出,中国发展内陆核电存在巨大风险。  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其他能源能够取代核能的地位,其他能源在经济和效率上也无法匹敌。   现代工业化的世界有的能源依靠石油和天然气, 而这两种都正在减少。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要求大量基本投资, 并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太阳能、风力和地热能都只能在今后十到二十年内, 才会有起码的贡献。所以在任何要求工业增长大于零的工业国家内, 核电站别无选择, 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根据国家能源局提出的“十二五”能源规划思路,十二五”能源规划要体现优先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原则,其中核电发展要推动内陆核电项目,形成东中部核电带。

在核电规划布局上,一是采用成熟、先进的核电技术,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省区加快发展核电;二是稳步推进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中部省份内陆核电项目,形成“东中部核电带”。根据电网负荷分布情况,适当建设一些抽水蓄能电站。

核电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核电设备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国核电站总体国产化率约为50%-60%,规划到2020年国产化率大于80%。按照装机容量超过7000万千瓦来计算,未来10年,我国核电总投资规模将高达1万亿元,核电设备在核电站投资中占比约60%,设备投资约6000亿元。如果按核岛、常规岛、辅助设备国产化率分别为70%、80%、90%计算,那么国内核电设备制造商将分享3200多亿元的市场,市场潜力巨大。

在核电投资中,基建、设备和其他项目分别占40%、50%和10%。核岛设备、常规岛设备和辅助设备分别占设备投资40%、30%和30%。核电基础件、锻造件以及辅助设备领域存在着较大的投资机会。

作为核电主设备关键原材的铸锻件市场高速发展,大型铸锻件是大型锻件、铸件的合称,是核电站中核岛、常规岛主设备的关键原材。国际上仅有少数公司能够制造。大型铸锻设备大多数需要从国外进口,而且价格昂贵。我国实现大型铸锻件国产化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且可以实现进口替代。

核电阀门占核电设备总投资的5.2%左右,按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新建核电站中阀门总投资累计将达到219亿元。一座具有两台百万千瓦机组核电站每年总维修费用将在1.35亿元人民币左右,核电阀门的维修、更换费用在维修总额中约占50%,阀门维修、更换费用每年达到约6700万元。当我国运行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时,每年核电阀门的维修、更换费用就将达到23.45亿元人民币。

我国核电站中除秦山一期、二期中使用部分国产阀门外,其它核岛和常规岛部分所用阀门几乎全部进口。这种依赖进口的状况及国家2020年中长期核电规划中提升设备国产化率的要求,为我国阀门行业未来的“进口替代”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国内有实力的核级阀门制造商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商机。

核级仪控系统(I&C)是核电未来发展的趋势,每年可能形成的产业规模达45亿元以上。核级仪控系统是核电站运行操作与监控的中枢神经,是确保核电站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装备。从我国已建成的核电厂来看,除田湾核电站之外,大多数核电站基本采用模拟技术的仪控系统,只有部分系统采用了数字化技术。未来核电数字化智能化系统的企业将会成为最大受益者。

中国现有多少核电站,分别是什么方位!有多少核反应堆,又分别是在什么方位!

我国现有核电站有6个,现役核电机组有11个。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已达885万千瓦,每年核电发电总量将达到775.26亿千瓦时。

目前中国现有核电站

一、浙江嘉兴的秦山核电站位于杭州湾畔,一期工程是中国第一座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1985年3月浇灌第一罐核岛底板混凝土,1991年12月首次并网发电,1994年4月设入商业运行,1995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 二期工程,是建设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运营的首座2× 60万千瓦商用压水堆核电站,于1996年6月2日开工,经过近6年的建设,第一台机组于2002年4月15日比计划提前47天投入商业运行。 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采用加拿大成熟的坎杜6重水堆核电技术,建造两台7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1号机组于2002年11月19日首次并网发电,并于2002年12月31日投入商业运行。2号机组于2003年6月12日首次并网发电,并于2003年7月24日投入商业运行。

二、广东深圳的大亚湾核电站1987年8月7日工程正式开工,1994年2月1日和5月6日两台单机容量为984MWe压水堆反应堆机组先后投入商业营运。

三、田湾核电站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田湾,厂区按4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规划,并留有再建2至4台的余地。一期建设2台单机容量106万千瓦的俄罗斯AES-91型压水堆核电机组,设计寿命40年,年平均负荷因子不低于80%,年发电量为140亿千瓦时。工程于1999年10月20日正式开工,单台机组的建设工期为62个月,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建成投产。

四、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于1997年5月开工建设。它位于广东大亚湾西海岸大鹏半岛东南侧。岭澳核电站是“九五”期间我国开工建设的基本建设项目中最大的能源项目之一。岭澳核电站(一期)拥有两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2003年1月全面建成投入商业运行,2004年7月16日通过国家竣工验收。目前正展开二期工程建设。

我国首个在海岛上建设核电站2008年2月18日正式动工被正式列入《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中的福建宁德核电站2月18日正式动工。

项目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辖福鼎市秦屿镇的备湾村,濒临东海,南距福州143公里,北距温州113公里,是我国第一个在海岛上建设的核电站。

据介绍,宁德核电站一期四台百万千瓦级机组工程总投资为512亿元,是福建省有史以来最大的能源投资项目,由广东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建设。一期四台机组定位为核电第二代加改进,综合国产化率达到75%,具有国际同类型在役核电站的先进水平。

今年2月开工建设一、二号机组,一号机组2012年投产,二号机组2013年投产;计划三号机组2014年投产,四号机组2015年投产。

[编辑本段]在建和规划中的

一、2004年,经10多年筹备的广东的阳江核电站项目也有望在年底通过国家核准,这个规划投资达80亿美元、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机组的全国最大核电项目一期工程将于2006年正式动工。

二、2004年7月,位于浙江南部的三门核电站一期工程建设获得国务院批准。这是继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之后,获准在浙江省境内建设的第二座核电站。三门核电站总占地面积740万立方米,可分别安装6台100万千瓦核电机组。全面建成后,装机总容量将达到1200万千瓦以上,超过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一期工程总投资250亿元,将首先建设两台目前国内最先进的100万千瓦级压水堆技术机组。三门核电站最快将在2010年前后发挥作用。

三、2004年11月5日,辽宁核电瓦房店市东岗镇温坨子的一片工地上礼炮轰鸣。随着专用道路工程的竣工,辽宁省第一座核电厂——辽宁红沿河核电厂的前期工程完成了“第一战役”。 其中,一期工程计划投资260亿元,规划建设2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一期工程竣工投产后,年发电量可满足两个中等城市一年的用电需求。工程建设工期为6年。

四、江西省计划投资人民币400亿元建造一座发电能力约为400万千瓦的核电厂。根据规划,核电厂将建于九江市东部、长江南岸的彭泽县境内,该项目将于2008年开工。

五、重庆争建核电站(2003-9-18)

重庆市将在涪陵建设一座总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的核电站。而重庆市和四川省均已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了核电站的立项报告,双方都想让内陆首座核电站落户本地区。不过,结果尚未揭晓。

重庆市规划中的核电站将选址涪陵区白涛镇重庆建峰化工总厂(原816厂),初步规划总投资200亿元,年发电量达85亿千瓦小时。如果审批手续顺利,将于2007年动工建设,2013年首台机组并网发电,项目业主为中国电力投资集团。

来自四川方面的消息也称,建设核电站的优势包括:四川有丰富的铀矿资源;宜宾核燃料厂是我国惟一的核电站燃料组件生产基地;中国核动力研究院、西南电力设计院等科研单位都位于四川;

六,湖南省核电发展规划中的核电项目有望完成"破冰"之旅,目前,省政府已经委托湖南五凌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就核电项目开展前期的研究规划选址等工作,岳阳的华容县和常德的桃源县有望成为规划中的核电站厂址。桃江核电站拟建的核电项目规划装机600万千瓦,一期装机200万千瓦,目前已完成水文等8个外围专题的合同谈判。预计明年可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工作,上报项目建议书。

七、2005年在中国最大的电力公司华能牵头组建下,一个合资能源企业集团已在山东的威海选定一座195兆瓦气冷式核电站的建造地点,这将是全球首个投入商业运营的“球床”核反应堆。烟台海阳核电厂位于胶东半岛上的海阳市东南部,总投资600亿元人民币,分三期实施,一期将建设2台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海阳核电站厂的规划容量为6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并留有扩建条件,拟于2010年开始发电。据相关资料显示,海阳核电站建成之后将成为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核能发电项目。乳山核电站

八、浙西核电站,正在选址浙西的龙游、兰溪、建德等地。目前龙游可能比较大,浙西核电站是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项目,规划建设4台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规模,一期工程拟建设2台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浙江省继秦山、三门后第三大核电站。近日,浙西核电站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在杭州召开。来自国家核安全局、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国家环保总局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国家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浙江省政府相关部门、华东电网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及相关单位的代表共120余人参加了审查,与会专家对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后,推荐龙游团石为该核电项目的优选厂址,建德市洋尾为备选厂址。

九、 福建宁德核电站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辖福鼎市秦屿镇的备湾村,距福鼎市区南约32km,东临东海,北临晴川湾。规划建设六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一次规划,分期建设,一期工程拟采用中广核集团具有自主品牌的CPR1000技术,建设两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2006年9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宁德核电站一期工程开展前期工作。主体工程计划于2008年开工,两台机组预计于2013年左右建成投入商业运行。

宁德核电站的建设将进一步优化福建省能源结构,缓解福建省电力紧张局面,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挥积极作用。

1966-1976年间我国主要工农产值一般都有增长,原因有哪些

  实事求是地评价“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

  1966年至1976年发生的“”,这个时期的经济建设,曾经有过种种不同的说法。

  有一种通行的夸张说法是“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但从“文革”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统计数字上看,“文革”时期的经济取得了发展,是明显的事实。关于年平均增长率,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1966年因经济领域尚未受到“文革”较大影响,故不计入),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具体到各年,动乱最严重的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9.6%,1968年比上年又下降4.2%。其余各年均为正增长。关于阶段发展指标,1976年与1966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9%,社会总产值增长77.4%,国民收入总额(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53%,关于生产水平,1976年和1966年主要产品产量相比,钢增长33.5%,原煤增长91.7%,原油增长499%,发电量增长146%,农用氮、磷、钾化肥增长117.7%,塑料增长148.2%,棉布增长20.9%,粮食增长33.8%,油料增长61.6%。(《中国统计年鉴(1993)》,第57、50、33、444—447、364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提出“文革”时期的这些统计数字是否准确,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成瑞的文章回答说:“现在公布的十年内乱期间的数字,尽管有若干估算成分,但数字来之有据,又经过反复核对,可以说是基本可靠的。”( 李成瑞:《十年内乱期间我国经济情况分析--兼论这一期间统计数字的可靠性》,《经济研究》1984年第1期。)

  从各个经济部门情况看,10年中也取得了一定发展。

  工业交通方面,1965年开始并持续到70年代末期的三线建设,历时三个“五年”计划,投资2050亿元,使国家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得到了长足进展,建立起攀枝花钢铁公司、六盘水工业基地、酒泉和西昌航天中心等一大批钢铁、机器制造、能源、飞机、汽车、航天、电子工业基地和成昆、湘黔、川黔等重要铁路干线,初步改变了我国内地工业交通和科研水平低下的布局不合理状况,形成有较大规模、门类齐全、有较高科研和生产能力的战略后方体系,促进了内地的经济繁荣和文化进步。到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固定资产由建设前的292亿元增加到1543亿元,增长4.28倍,约占当时全国的三分之一。职工人数由325.65万增加到1129.5万,增长2.46倍。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增长3.92倍。1972年以后,以毛泽东、周恩来批准的“四三方案”为中心,投资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国外引进了26个大型成套设备和技术,建成了北京石化总厂、上海石化总厂、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等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周注:我现在所在的工厂,就是其中之一,去年向国家上缴5亿元的利税),基本满足了国家对这些部门的需要,并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文革”时期,石油工业得到飞跃发展,陆续开发和兴建了大庆、胜利、大港等大型油田,克拉玛依和吉林扶余油田生产能力也得到大的提高,还先后在四川、江汉、陕甘宁组织了三个大石油勘探会战,探明和建成辽河、任丘、江汉、长庆油田。从1966年到1978年,中国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1978年突破1亿吨,使中国由“贫油国”跃居世界第8产油大国,原油加工量比1965年增加了5倍多。

  农业方面,除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外,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建国以来成就最大的时期,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1976年与1965年相比,拖拉机、手扶拖拉机产量增长5.7倍和65倍,农业用电增长4.7倍,农用排灌动力机械拥有量增长4.9倍,农用化肥每亩施用量增长2.1倍。1977年和1965年相比,全国农田灌溉面积增长41%,全国机电排灌面积和水电站机电总装机容量分别增长355.58%和643%;1975年全国机井数比1965年增长935.89%。(水利电力部编:《中国农田水利》,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版第25-43页。)抗自然灾害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以全国受灾面积基本相同的1976年与1965年相比,成灾面积由53.9%下降到26.9%。(国家统计局编:《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第74页。)这些农田灌溉和排涝条件的较大改善,为以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个体经营方式抗御旱涝灾害的侵袭,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尤其是80年代国家对农田水利的投资相对较少并逐年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是70年代的投资在发挥效益。至今我们的水利设施的80%还是70年代及以前完成的(见新华社2000年6月5日报道)。(周问:说现在吃文革老本,至少在水利建设这一点来说,是不错的吧?)

  科学技术方面,这一时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特别是国防尖端技术得到了空前的突破。1966年5月9日第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核试验成功;1966年10月27日第一枚核导弹发射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9年9月23日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12月26日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1973年8月26日,第一台每秒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1975年11月28日,第一次回收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后第三个能回收卫星的国家;1975年10月20日, 由科学家袁隆平等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通过鉴定,经过推广后一般提高产量20%,为世界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成果为以后改革开放时期的科学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准备了物质基础和保障。正如邓小平1988年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邓小平文选》,第279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周问:现在拿得出手的科技成就,与文革时期相比,到底如何?巨人脑黄金?或中华鳖精?)

  文革经济的发展是在克服了很多困难的情况下取得的,这些因素是我们正确看待“文革”时期经济建设时应该考虑进去的。

  一、为实现工业化目标而预付的代价。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要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在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初步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为此,在投资中必须优先集中在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然后才考虑农业和轻工业;在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必须保证提高积累率来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然后才能适当考虑提高人民生活的消费需要。这个原则既是中国工业落后的国情所决定的,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工业化的共同道路。“一五”计划即是照此安排的。但由于“大跃进”冲掉了“二五”计划,造成了经济困难局面,不得不暂时停止工业化进程,降低积累率,优先解决吃穿用问题。经过1962年至1965年的三年调整,经济得到了较快恢复,1966年至1975年执行的“三五”、“四五”计划,实际即承担了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后两个五年计划的任务。到1978年,我国工业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构成,已经从1952年的43.1:56.9,变为75.2:24.8(国家统计局:《奋进的四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版。),可以说初步实行了国家工业化的目标(也有人认为1975年即已初步实现了工业化目标。见《党的文献》2000年2期田松年文)。因此,“文革”时期经济建设投资积累率高、消费率低,重工业投资大、农业轻工业投资少,生产性项目多、生活性项目少,投资效益低、见效慢,实际上是实现工业化目标中进行基础建设阶段的特点,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为以后发展预付的代价,和单纯的损失是不同的。

  如前面所说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斤,低于1952年的395斤的例子,常常被用来说明“文革”经济的“崩溃”。实际上,即使在医疗卫生条件大幅度改善,人口增长很快的“文革”时期,粮食也是持续增长的,全国人均占有量从1965年的544斤提高到1976年的615斤。至于人均消费量降低,主要是当时“备战备荒”政策的需要,和经济无直接关系。

  二、在特殊国际环境下保证自身安全必付的代价。

  60年代前期,中国周边形势十分严峻。美国继续对中国进行“半月形”封锁,1961年至1968年在台湾海峡先后举行了以入侵中国大陆为目标的三次核战争演习,而且在越南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直接威胁中国安全。北部的苏联也陈兵百万,把核导弹瞄准中国。1964年和1969年,美国和苏联都曾向中国发出使用核打击的战争威胁。在这样的形势下,进行三线建设,加强国防建设是必须的,决不能用大规模战争至今没有爆发的事后估计,来判断当时的战备是否有必要,更不能用通常情况下的价值准则来判断三线建设和发展国防建设是否“合算”。有些人批评当时只发展核武器,不发展核电站,这是脱离历史条件的不负责任的指责。事实上,正是当年的这些建设,为我国以后的和平发展赢得了保证。正如江泽民最近所指出:如果没有毛主席、周总理当年在非常困难条件下搞成的原子弹、氢弹,我们就没有今天这样的安全局面,恐怕早就挨打了。同样,这一时期的外援,也带有改善自身环境、扼止霸权主义扩张的作用。如援越抗美战争,中国付出了200亿美元,大多数是在“文革”时期提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革”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包含有为维护自身安全和世界和平所付出的牺牲。(所以说:毛泽东、周恩来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民族英雄!)

  三、调整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所付出的代价。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原有的工业交通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内地基础十分薄弱。这是国家经济建设中迟早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下决心进行三线建设的重要原因。1964年,毛泽东在作出三线建设决策时就指出:三线是一个阵地,一二线是一个阵地,以一二线的生产来支援三线建设,也就是沿海支援内地,使内地逐步赶上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针对有些人认为大规模战争打不起来的看法,他说:“他们的看法也是有些道理的,我们本来就是做两手准备的。”(毛泽东:《在打仗问题上要有两手准备》,《党的文献》1995年3期。)今天回过头来看,如果没有当年三线建设改善了内地的工业交通和科技状况,我们在改革开放时期要提高中西部的经济水平,将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所以江泽民同志1991年4月视察攀枝花钢铁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当年三线重点工程时说:总的讲,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的这个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至于这一方面的浪费和经济效益损失,著名经济学家马洪特别关注这样的见解:三线工业建设即使从经济学观点看的效率与效益损失,也类似于马克思所说的为预防不幸事故和自然灾害而设置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不妨把一定历史背景下的三线建设带来的因资源配置不经济而产生的效率与效益损失,计入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社会成本中。这一部分成本属于国家经济安全与国防安全支出成本,是一种必要的扣除,何况从经济发展的后续性看,落后地区的开发一旦进入收获期,原来的投入将会在或长或短的时期里得到补偿。在这一点上,三线建设中的一部分效率、效益损失是暂时性的,与纯粹为预防灾害而垫付的那一部分成本又是不同的,同纯粹的军费开支也是不同的。(马泉山:《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66-1978)》,第3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虽然面临巨大的困难,仍然取得了发展,并为以后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在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的今天,有必要根据准确的历史事实做出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要对党和国家、全国人民在困难条件下节衣缩食、自力更生进行的建设给予足够的估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多年来持续进行的经济建设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给予全面的、正确的评价。

发展核电有哪些重要意义?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是当前我国能源建设和核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发展核电对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电力工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工业技术水平和国际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

核电建设投资大、建设时间长、技术含量高、涉及产业多,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2011年我国核电总发电量达874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9%,核电生产运营产出(销售收入)约为375亿元,拉动的总产出约为832亿元,GDP约为442亿元。假设到2020年核电在运装机达到6500万千瓦,在建3500万千瓦,2020年我国核电生产运营产出约为1994亿元,拉动的总产出为4423亿元,GDP约为2351亿元。

截至2011年底,我国大陆在建核电机组26台,总装机容量2924万千瓦,在建规模世界第一。根据目前我国核电发展态势,按照建设一座200万千瓦的核电站需要294亿元投资计算(以岭澳二期为参考电站,2台100万千瓦建成价位285亿元,1/3的首炉料为9亿元,共294亿元),并假设到2020年3500万千瓦在建核电站共完成一半的投资,则平均每年需要投资建设615万千瓦,投资额为906亿元,拉动总产出增长2754亿元,GDP增长934亿元,可以使经济增速提高超过0.3个百分点。

核电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可以带来乘方效应。一座装机规模500万千瓦核电厂,总投资可达650亿元。按7800小时计算,规划装机投产后,年发电约390亿度,售电收入近200亿元,核电厂建设期每年可增加5000万左右的建安税,全部建成后每年可直接纳税30亿元。此外,核电项目还能吸引众多投资者抢摊地方房地产等市场,带动建筑行业发展,改善当地交通条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加旅游收入,提升城市消费水平;核电站运行管理正式员工约3000人,站内聘用司机、保安、保洁、后勤人员约9000人(按1:3计算),厂区周围与核电站配套从业人员不下10000人;带动投资配套抽水蓄能电站等核电配套工业体系发展。

在当前背景下,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核电建设,每年将创造出数千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对于实现保持国家及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目标作用显著。

  • 拉动工业体系转型升级

核电工业是现代高科技密集型的国家战略性产业,其发展不但实现了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扩大了我国在核燃料循环、核电装备、核技术应用等高新技术领域的产业规模,同时有效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业(涉及材料、机电、电子、仪表、冶金、化工、建筑)整体发展,而且先进的核科学技术可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测算,如果按照目前我国核电发展态势,每年投资额870亿元,拉动重要相关行业的产出增长为:建筑业约272亿元,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208亿元,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81亿元,综合技术服务业163亿元,农业154亿元,化学工业154亿元,金融保险业154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27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08亿元。

近年来,我国在核燃料科研生产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保持了完整的核燃料工业体系:计划完成的国内铀矿地质钻探工作量指标大幅提高,矿床勘查成果显著,海外铀资源开发加快推进;多个铀转化、纯化、浓缩工程项目开工建设,核燃料产能的提升确保燃料供给安全;已基本掌握后处理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的自主设计、建造、运行能力。

目前,三代核电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步伐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具备开工条件;自主化先进压水堆核电机组(ACP1000、ACPR1000等)设计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实验快堆实现了自主研究、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行和自主管理。此外,在快堆、先进研究堆、核军工、核技术应用、受控核聚变等领域的不断拓展,具备较高的科技研发实力。

依托核电项目,核电装备制造国产化、自主化不断推进,对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意义。

“十一五”期间,通过将核电设备制造和关键技术纳入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规划,核电装备制造业加大技术改造升级和投入力度,在核电关键设备的制造方面取得突破,在建二代改进型机组平均国产化率68%。而且国内已具备较强的关键设备生产能力,核电设备成套供应能力得到了较快提升,初步形成了年供8套左右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主要设备能力。预计通过完善自身的制造装备能力,积累制造工艺经验,加强技术攻关,“十二五”末期我国能够形成稳定的三代核电设备成套供应能力,设备自主化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此外,核电涉及工业领域的技术发展基本代表了冶金、材料、机械、电子仪器等众多行业最复杂、最前沿技术,对开发设计、冶炼、铸造、热处理、精密制造等生产工艺有极高要求,由此带动了这些行业的技术升级。

  • 强大国防保持核威慑力

发展核电是保持和提高我国核工业实力,稳定和壮大核科学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依托,也是建设我国强大国防、进一步提升核大国地位、和平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走强国之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核科学技术具有典型的军民两用特性。核动力既是民用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可用于军用核动力舰船;核燃料循环技术既可为民用反应堆提供燃料,又可为核武器提供装料。先进的核动力、核燃料、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技术、核监测和控制,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特种材料等技术均可用于军用核动力舰船、空间飞行器核电源、核战略战术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核电产业是国家核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电厂的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关键技术往往比军用堆难度更大,要求更高。通过大力发展核电产业,可以促进核技术的大力提升,充实和提高国防安全保障能力。

目前,发展民用核电依然是世界核大国保持核威慑能力的重要考虑因素。自上世纪50年代美国、前苏联等大国除了在积极发展舰船核动力、空间激光武器核电源、军用车载移动式核电源、鱼雷及火箭核动力推进装置等新概念军用核动力的同时,大力发展民用核电作为保持核威慑的重要手段。眼下,俄罗斯依然制定了较大规模的核电建设规划。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美国的核电政策也更加明朗、积极。

  • “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建设”的要求,“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要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我国核电事业又好又快安全发展,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品牌,尽快形成后来居上的强劲竞争力,走出国门,在世界核电技术制高点和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实现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转变。

首先,核电技术和产品的输出对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将发挥独特作用。通过帮助希望发展核电的国家建立必要的基础结构提供支持,包括建立法律和监管框架、开展培训、帮助其培养本国的核能人才、帮助其了解各种核技术、促进和支持新核电站融资等方式,或将核电项目出口作为经济援助一种重要方式,满足这些国家的能源和经济发展需求,获取所在国民众的认可和政府的信任,提升我国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和加强利益交融的合作纽带。

其次,通过海外核电市场开拓,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凭借高端、密集的核电技术、产品及服务,真正进入世界产业格局中的高附加值环节,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角色地位,分享更多的经济全球化的利益。

第三、核电项目耗资巨大,开发海外核电市场将大幅带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融资和出口,而投资、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两大重要引擎。同时,核电“走出去”项目作为大型对外投资项目,将进一步平衡我国国际资本盈余。

最后,核电出口有利于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并提升中国核电产业链条的技术水平。我国有实力的核电相关企业可以利用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以自己的相对优势,开发自主品牌,参与海外核电市场开发与项目建设,在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学习提高自身在研发、设计、制造、建设等各环节的技术能力与水平。

    相关文章

    111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