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财经 > 资讯 > 焦点新闻 >

为什么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chenologin2分享

  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这个是指不包含政府采购和税收因素在内,以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

  核算GDP的支出方法是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单位用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加总起来用以测算的方法。如果Q1,Q2,…Qn分别表示一个国家在特定的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而P1,P2,…Pn分别表示它们相应的价格,那么所有这些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即从支出主体的角度来看,支出方法测算的GDP主要包括家庭、厂商的支出。家庭部门的支出包括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以及其他的支出,其中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购买非耐用消费品以及劳务支出。厂商部门的支出包括用于机器设备、厂房、民用住房和存货方面的支出。

  以C表示总消费,I表示总投资,外国人购买本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应该计入本国的生产,而本国购买外国生产的产品应予以扣除。以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则不包含政府因素,以支出方法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表示为:

  GDP=C+I+(X-M) 即 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厂商过去生产但没卖出去的存货,是算在当时的厂商投资中的,所以在过去已经计算进当年GDP,现在就不再记入.

  注意:GDP公式里的总投资和总消费指的是针对当前时期生产出的最终商品和劳务的投资和消费,不是指这时期的全部消费和投资。GDP公式已经从概念上自然除去购买以前生产的商品那部分产值。实际统计核算时必须注意这个问题。

2017中国人均GDP有多少?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全年人均GDP为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

如果以美元计价,2017年中国全年人均GDP为8836美元。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

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为了更加客观的衡量,经常与购买力平价结合。

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和2012年分别为5577美元和6264美元,2013年为6995美元,2014年为7595美元,2015年为8016美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

拓展资料

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6%。

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32.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9.1%。

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全年国民总收入[3]825016亿元,比上年增长7.0%。

参考资料: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17年我国GDP为多少?

2017年GDP为82.7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9%。

1月18日国新办就2017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2017年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好于预期。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9%,二季度增长6.9%,三季度增长6.8%,四季度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比上年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

一、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畜牧业稳定增长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791万吨,比上年增加166万吨,增长0.3%。其中,夏粮产量14031万吨,增长0.8%;早稻产量3174万吨,下降3.2%;秋粮产量44585万吨,增长0.4%。棉花产量549万吨,增长2.7%。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431万吨,比上年增长0.8%。其中,猪肉产量5340万吨,增长0.8%;牛肉产量726万吨,增长1.3%;羊肉产量468万吨,增长1.8%;禽肉产量1897万吨,增长0.5%。生猪存栏43325万头,比上年下降0.4%;生猪出栏68861万头,增长0.5%。

二、工业生产增长加快,企业利润较快增长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实际增长6.6%,增速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6.5%,集体企业增长0.6%,股份制企业增长6.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9%。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1.5%,制造业增长7.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1%。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11.3%,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8和4.7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3230亿元,比上年增长10.7%。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环比增长0.52%。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750亿元,同比增长21.9%,比上年同期加快1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36%,比上年同期提高0.54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商务活动指数持续处于景气区间

全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比上年增长8.2%,增速比上年加快0.1个百分点。12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9%,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9%,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增长30.4%,加快28.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0%、15.0%和15.1%。

12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4%。邮政快递、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软件信息技术服务、银行、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57.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从市场需求看,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50.9%,连续8个月位于景气区间。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3%,连续7个月保持在高位景气区间。

四、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商品房待售面积继续减少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同)63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7.2%,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投资232887亿元,增长10.1%;民间投资381510亿元,增长6.0%,比上年加快2.8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0.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0892亿元,增长11.8%;第二产业投资235751亿元,增长3.2%,其中制造业投资193616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投资375040亿元,增长9.5%。基础设施投资140005亿元,增长19.0%,比上年加快1.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分别增长17.0%和8.6%,分别加快2.8和4.2个百分点;高耗能制造业投资比上年下降1.8%。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629815亿元,比上年增长4.8%。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 519093亿元,增长6.2%。1-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与1-11月同比持平,12月固定资产投资与上月环比增长0.53%。

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9799亿元,比上年增长7.0%,增速比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9.4%。房屋新开工面积178654万平方米,增长7.0%,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10.5%。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69408万平方米,增长7.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5.3%。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33701亿元,增长13.7%,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1.3%。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5508万平方米,增长15.8%。12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58923万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15.3%。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56053亿元,增长8.2%。

五、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消费升级态势明显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增速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60613亿元,增长8.1%。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14290亿元,增长10.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1972亿元,增长11.8%。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39644亿元,增长10.7%;商品零售326618亿元,增长10.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150861亿元,增长8.2%。消费升级类商品较快增长,通讯器材、体育娱乐用品及化妆品类商品分别增长11.7%、15.6%和13.5%。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4%,环比增长0.7%。

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71751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增速比上年加快6.0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4806亿元,增长28.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5.0%,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6945亿元,增长48.1%。

六、进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贸易结构继续优化

全年进出口总额277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其中,出口153318亿元,增长10.8%;进口124603亿元,增长18.7%。进出口相抵,顺差28716亿元。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16.8%,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56.4%,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2.1%,占出口总额的58.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12月份,进出口总额27065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出口15342亿元,增长7.4%;进口11722亿元,增长0.9%。

七、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工业生产者价格由降转升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1.7%,农村上涨1.3%。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4%,衣着上涨1.3%,居住上涨2.6%,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1.1%,交通和通信上涨1.1%,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2.4%,医疗保健上涨6.0%,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4%。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5%,猪肉价格下降8.8%,鲜菜价格下降8.1%。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环比上涨0.3%。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6.3%,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态势;12月份同比上涨4.9%,环比上涨0.8%。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8.1%,12月份同比上涨5.9%,环比上涨0.8%。

八、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比上年加快1.0个百分点。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1,比上年缩小0.0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240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3%。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958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3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 22495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4547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64934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全年农民工总量28652万人,比上年增加481万人,增长 1.7%。其中,本地农民工11467万人,增长2.0%;外出农民工17185万人,增长1.5%。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485元,比上年增长6.4%。

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

“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钢铁、煤炭年度去产能任务圆满完成。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0%,创5年新高。商品房库存水平持续下降,12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上年末减少10616万平方米。工业企业杠杆率不断降低,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8%,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企业成本继续下降,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26元,比上年同期减少0.28元。短板领域投资加快,全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农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23.9%、16.4%和16.4%,分别快于全部投资16.7、9.2和9.2个百分点。

创新发展持续发力,新动能继续较快增长。全年全国新登记企业607.4万户,比上年增长9.9%,日均新登记企业1.66万户。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深海探测、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新产业新产品蓬勃发展,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4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产量比上年增长68.1%,新能源汽车增长51.1%。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消费是经济增长主动力,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高于资本形成总额26.7个百分点。绿色发展扎实推进,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

十、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90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3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死亡人口986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2‰。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1137万人,女性人口67871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81(以女性为100)。从年龄构成看,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019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9%;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49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7661万人,减少1312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即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2.91亿人,比上年末减少98万人;其中流动人口2.44亿人,比上年末减少82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2462万人。

下阶段,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7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比重多少?

2月28日 中国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盛来运在谈及28日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时指出,2017年中国经济实力实现新跃升。当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15%左右,比5年前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稳居世界第二位。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9%,总量超过8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达到82.7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超过12万亿美元。当年,中国经济增量折合1.2万亿美元,相当于2016年澳大利亚的经济总量。6.9%的增速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这也是中国年度经济增速近七年首次反弹。

除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外,盛来运指出,去年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均迈上新台阶。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完成电信业务总量比上年增长76.4%。新改建高速公路里程6796公里,新建高速铁路投产里程2182公里,新增光缆线路长度705万公里,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运营网和移动宽带网。

国际影响力也显著增强。盛来运表示,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左右,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重要引擎。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8年2月28日

2017年,各地区各部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七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好于预期,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6%。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32.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9.1%。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全年国民总收入[3]825016亿元,比上年增长7.0%。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0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3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5%,比上年末提高1.15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出生率为12.43‰;死亡人口986万人,死亡率为7.11‰;自然增长率为5.32‰。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4]2.91亿人,其中流动人口[5]2.44亿人。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2462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1万人,比上年增加3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0%,比上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7]总量28652万人,比上年增长1.7%。其中,外出农民工17185万人,增长1.5%;本地农民工11467万人,增长2.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8.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8%。农产品生产者价格[8]下降3.5%。

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为61个,比1月份减少5个;下降的为9个,增加5个。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139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294亿美元。全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7518元人民币,比上年贬值1.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全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10]为77.0%,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68.2%,比上年提高8.7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8%,提高4.1个百分点。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8923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减少10616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积30163万平方米,减少10094万平方米。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5%,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92元,比上年下降0.25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为7.77元,下降0.2元。全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3.9%、21.8%和16.4%。

2017年中国GDP总量是多少?

1月18日15时,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首次突破80万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分季度来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9%,二季度增长6.9%,三季度增长6.8%,四季度增长6.8%。

2017年实现6.9%的增速,是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6年放缓后的首次提速。接受澎湃新闻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2017年经济增速好于预期,背后是新动能的助推作用。

2017年中国经济稳中向好

1月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柬埔寨出席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时称,2017年中国经济延续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整体形势好于预期。具体来看,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创多年来的最低;进出口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和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债市、股市、房市平稳运行,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企业杠杆率稳中有降。

那么,支撑2017年中国经济好于预期的最大动力在哪?多位专家都将目光投向了中国2017年的外贸成绩。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尤其是受益于海外经济持续复苏,中国出口自2017年起止跌回升,从而拉动中国经济总需求。

“从需求端看,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边际变化最大。2017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大幅提升,前三个季度为0.2个百分点,明显高于2016年的-0.5个百分点。” 中信建投证券宏观固收团队认为。

国泰君安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向澎湃新闻进一步分析,目前中国出口中表现较好的是机电产品,其占中国出口份额约58%,增速在9%-10%,这个表现是不错的。而机电产品里的大头又是机械及运输设备,如果发达经济体的设备投资转好,对中国出口是非常利好的。

中信建投还认为,表面上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17年表现强劲,但投资并非经济回暖主要因素。主要投资分项中,房地产投资增速超过市场年初普遍预期,基建投资持续保持在高位水平,但考虑到2017年投资价格指数上涨明显,实际投资增速不升反降。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固定资本形成对GDP增速的贡献也明显下降。

不过,针对房地产投资的表现,花长春认为,2017年中国的房地产还是表现出很强的韧性。“目前中国总体房地产库存较低,说明去库存取得明显进展。2017年房地产投资超市场预期的平稳,没有出现下行,它可能不一定是结构上的亮点,但它对带动经济增长确实比较强劲,是一个亮点。”

此外,制造业领域中技术改造投资的快速增长也引发外界关注。花长春分析道,制造业技术改造增速接近15%,占整个制造业投资的一半左右。并且技改增速很高,逐步提升,2018年还会加快。

新动能涌现、经济结构优化

李克强在此前分析2017年中国经济取得良好成绩的原因时谈到,主要得益于政府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不难发现,过去一年,“新动能”成为一个热词。中共十九大报告就指出,要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中信建投分析师董敏杰表示,“2017年,中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例如,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型服务业对经济增速的拉动作用明显提升;在工业内部,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行业等代表产业升级方向的行业在投资、生产等方面表现亮眼。”

除了制造业升级涌现的新动能,花长春还认为,消费升级、城镇化战略升级、自贸区升级都将点亮中国经济新动能。

“比如城镇化战略升级,之前的因地制宜城镇化升级为以城市群为主的城镇化,将会稳投资,如轨道交通和房地产投资,也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伴随自贸区升级,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将走上新台阶。”花长春说。

投资,出口和消费在经济发展中,谁站主导地位?为什么?

  从长远来看,消费在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占据着绝对的、无可替代的主导地位。

  看一下当今我国经济结构中投资、出口、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及其三者结构失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我国投资—出口—消费结构的变动

  长期以来,我国最终消费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在GDP中的比例逐渐下降。最终消费率在“一五”时期在75%左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65%左右,但过去20年中加速下降,到2007年降到48.8%。同期,资本形成率从80年代中期的35%左右上升到42.3%,净出口从0左右上升到8.9%,形成了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和净出口拉动的局面。

  一个国家的总需求由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三个部分构成。一定范围内的高储蓄、低消费能够促进投资,有利于经济增长。一定限度的贸易顺差还能增加外汇储备,改善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和抗风险能力。但当消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时,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净出口拉动,会导致明显的结构失衡。

  首先,过高的投资率导致生产能力增长过快,超过消费需求的消化能力,导致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下降,容易引发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继续扩大生产性投资,只能在非常短的时期内促进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继而将造成产能过剩的进一步恶化和增长乏力。

  其次,我国过去一个时期净出口不断增长,正是内需不足的一个表现,也是对内需不足的补偿。目前由于世界经济危机,欧美市场萎缩,我国出口产业已经受到严重打击,而且今后更长时期也不可能恢复到出口超高速增长、靠不断扩大净出口来拉动经济的状态。

  因此,当前的启动内需,实际上是经济结构的一次深刻调整,关键在于调整消费、出口和投资结构,促进消费增长,提升消费比重。在短期内,提高消费比重困难很多,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拉动需求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解决消费问题,扩张性投资过后,仍然会出现内需不足的问题,经济仍将面临停滞的危险。

  二、消费率下降原因何在

  最终消费率下降的基本原因是居民消费增长慢于经济增长。我国的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在过去20年间,大体上保持在14%上下的范围内,而居民消费则从50%下降到35%(2007)。居民消费增长滞后,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第一,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劳动报酬的增长慢于产出的增长,因而消费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1992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为59.9%,1998年为58.7%,2005年降低到50.6%,低于大多数国家的水平。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经济又处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入城市,造成过去30年来城市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因此抑制了工资水平上升。特别是非熟练工人的工资水平上升过慢。这是刘易斯模型描述的典型情况。而高收入阶层主要依赖资本和人力资本收益,不受劳动力供求的制约。再加上公共资源管理和初次收入分配体系的漏洞多,灰色收入大量存在,税收征管体系也不健全。以上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基本因素。在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下,高收入居民收入增长快于低收入居民,而高收入阶层的收入主要用于投资,储蓄率高、消费率低,还有一部分收入用于国外消费;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国内消费,但他们缺乏消费能力。因此,在收入差距很大的情况下,自然导致消费增长过慢。

  第二,我国过去医疗、教育费用和房价增长过快,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又不健全,给中低收入居民造成很大的负担。取消小学和初中学杂费和农村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后,情况有所改善,但200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个人用于医疗和教育的支出仍然占他们消费支出的近20%。还有一些相关支出没有包括在统计内。房价已经由涨转跌,但仍然超出低收入居民的承受能力。这些迫使中等以下收入居民压缩消费、增加储蓄,以应付未来孩子上学、大病、购房和养老的需要。

  第三,过去国有企业利润不分红,而且没有一套健全的资源税体系,造成资源性收益、垄断性收益由企业独享,使企业储蓄过大,挤占了消费基金。这些情况有的正在改变,有的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上述问题,有的是处在目前的发展阶段所必然产生的,有的是属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税收体制和公共财政管理方面的问题。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均收入2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世界各国都需要建立健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收入转移支付体系。这是对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可能解决社会冲突加剧和消费不足的问题。

  三、中美贸易与结构调整

  过去一个时期,美国过度负债、超额消费;中国过度储蓄、消费不足,两国经济恰好形成了互补。中国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张,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找到了出路,使经济高速增长能够保持。美国大量购买中国价格低廉的消费品,并通过国债大量吸收中国的外汇储备以弥补其储蓄的不足,得到了双重的好处。

  2007年中国对美出口占当年出口总额的19%,贸易顺差占当年中国净出口的62%,相当于当年中国GDP的5.0%。而如果采纳美方的统计,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更大,2007年为2563亿美元,占中国净出口的98%,占中国GDP的7.8%。2008年这些比值有所下降,但对美贸易顺差按中方统计,仍占中国全部净出口的58%。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很深。

  但是这种情况不可能再继续下去了。美国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必须进行大幅度的结构调整,增加储蓄,将消费压缩到一个可持续的比例。这将大规模影响中国输美产品的数量,而决不会是一个临时性的下降。欧洲等国家受到危机的严重影响,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恢复时期。因此,中国进行扩大内需的调整,也不应当是一个临时性的应对措施,而应当是一个战略性的结构调整。

  四、需求结构的国际比较

  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国需求结构面临的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6年中国的国内净储蓄(扣除了资本消耗)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高达43.6%,而世界低收入国家总体比例为21.5%,中等收入国家为19.6%,高收入国家只有6.9%,其中美国只有1.9%。中国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份额只有33%,而世界低收入国家总体水平是64%,中等收入国家55%,高收入国家62%,其中美国71%。中国的储蓄率远远高于世界各国,而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各国(见表1)。

  从以上数据也能看出,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居民消费比重先下降、后上升,看来这是一个普遍趋势。中等收入国家消费率比较低。中国已经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消费率大幅度低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

  美国目前的储蓄率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是其凭借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特殊地位,毫无顾忌地扩张消费的结果。但在美国历史上,居民消费占GDP或国民总收入(GNI)的比重也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不过最低的阶段仍然在60%以上。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则直到2000年才降低到60%以下,但仍然高于中国(见表2)。

  国际比较说明,中国目前的消费和储蓄结构已经到了一个不正常的状态,急需调整。

    相关文章

    114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