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财经 > 资讯 > 焦点新闻 >

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不足

chenologin2分享

【产业结构缺陷】:第三产业所占GDP中比重偏低

在就业结构的国际比较,同样表明我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而第三产业比重偏小。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由1978年的70.5:17.3:12.2调整为2005年的44.7:23.9:31.4,但仍远未达到基本完成工业化时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降至20%以下的就业结构要求。

分产业看,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农业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二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三是产业选择上趋同,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投入的风险较大。

【工业方面】一是生产结构不够合理,表现为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又表现为企业生产的高消耗、高成本。二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目前我国各类产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分散程度较高,集中度较低。三是产业技术结构不够合理。技术和质量的提高过分依赖引进,自主开发能力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显得不太适应。四是高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相对落后。

【在服务业方面】一是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如邮电、通讯)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仍然发育不足。二是第三产业增长方式粗放,效益偏低。三是市场化程度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够GDP使用结构: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

为什么储蓄和投资结构会失衡?

 首先是金融业内部结构失衡。最突出的表现是高度依赖间接融资体系,直接融资比重过低。今年以来,社会融资总规模中贷款及承兑票据占80%,只有不足20%来自股票和债券融资。从社会融资存量看,2011年底银行贷款余额占54%,企业股票市值和债券余额仅占到26%,这一比例不仅远低于直接融资为主导的美国和英国,分别为73%和62%,也低于间接融资占主导的德国和日本,分别为39%和44%。从居民个人金融投资的角度看,银行存款占总额的64%,股票、债券、基金等投资比例不到14%,而美国的居民金融资产中,股票、基金和投资于资本市场的养老金合在一起,达到了近70%的比例。

  其次,在资本市场内部,也存在着结构失衡。一是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2011年底股票市值约为公司债余额的4.5倍,而大部分成熟市场中,公司债的规模往往大于股票市场。二是股权融资市场层次单一,美国有纽交所、纳斯达克、场外报价市场和粉单市场、灰色市场等几个层次,大致呈金字塔状。而我国市场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代办转让系统正好呈现“倒金字塔”形。三是期货及衍生品发展不足。成熟市场的期货、期权、掉期等衍生工具品种十分丰富,交易规模很大,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很高,而我们的衍生品市场发展还很不够。四是投资者结构很不合理。A股市场的专业投资机构持有市值的15.6%,而发达市场这一比例大致为70%。更为不合理的是交易结构,A股市场个人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26%,但却完成了85%的交易。

  第三,面向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存在结构性失衡。在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大企业、政府相关企业占有的金融资源优势比较明显,中小微企业和创新企业获得的服务非常有限。

  直接金融具有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天然优势

  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完善民生保障,都需要利用好资本市场这一平台

  我国经济中目前最尖锐的问题是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我们固然应该挖掘银行的一切潜力,而且也要积极推动民间信贷的规范发展。但小型微型企业往往需要的是本金,或者是时间稍长一点的债务融资,这种服务只能由基础的直接融资来提供。

BOT投资模式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一、BOT投资模式的优点对东道国来讲,BOT投资模式有以下优点:

  1、解决东道国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面对巨额的投资支出,政府资金往往一时难以周转。而另一方面,基础设施项目带来的巨大的利润则可以吸引众多的外国私人资本,从而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是展中国家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新途径。

  2、在不影响政府对该项目所有权的前提下,分散投资风险在融资方面,采用BOT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其融资的风险和责任均由投资方承担,大大地减少东道国政府的风险。在工程的施工、建设、初期运营阶段,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若采用BOT投资模式,吸引外国私人资本投资,政府可免于承担种种风险,相应地由项目的投资方、承包商、经营者来承担这些风险。通过这种融资方式,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政府所承担的风险范围,也有利于基础设施项目的成功。

  3、有利于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及管理方法通过将项目交给外商投资、经营,东道国可借鉴先进的外来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工程的建设,提高项目的运营效率。同时,国内其他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者通过学习与借鉴,可以改善国内项目的投资、经营、管理,与国际市场接轨。对项目投资企业的角度来讲,可以涉足东道国的市场,获取

  丰厚的利润,还可以带动投资国成套设备的出口。

  二、BOT投资模式的缺点

  对东道国来说,BOT投资模式包括招标问题、政府的风险分担问题、以及融资成本和其他经济问题等;在特许期内,政府失去了对项目所有权、经营权的控制。

投资,出口和消费在经济发展中,谁站主导地位?为什么?

  从长远来看,消费在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占据着绝对的、无可替代的主导地位。

  看一下当今我国经济结构中投资、出口、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及其三者结构失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我国投资—出口—消费结构的变动

  长期以来,我国最终消费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在GDP中的比例逐渐下降。最终消费率在“一五”时期在75%左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65%左右,但过去20年中加速下降,到2007年降到48.8%。同期,资本形成率从80年代中期的35%左右上升到42.3%,净出口从0左右上升到8.9%,形成了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和净出口拉动的局面。

  一个国家的总需求由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三个部分构成。一定范围内的高储蓄、低消费能够促进投资,有利于经济增长。一定限度的贸易顺差还能增加外汇储备,改善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和抗风险能力。但当消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时,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净出口拉动,会导致明显的结构失衡。

  首先,过高的投资率导致生产能力增长过快,超过消费需求的消化能力,导致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下降,容易引发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继续扩大生产性投资,只能在非常短的时期内促进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继而将造成产能过剩的进一步恶化和增长乏力。

  其次,我国过去一个时期净出口不断增长,正是内需不足的一个表现,也是对内需不足的补偿。目前由于世界经济危机,欧美市场萎缩,我国出口产业已经受到严重打击,而且今后更长时期也不可能恢复到出口超高速增长、靠不断扩大净出口来拉动经济的状态。

  因此,当前的启动内需,实际上是经济结构的一次深刻调整,关键在于调整消费、出口和投资结构,促进消费增长,提升消费比重。在短期内,提高消费比重困难很多,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拉动需求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解决消费问题,扩张性投资过后,仍然会出现内需不足的问题,经济仍将面临停滞的危险。

  二、消费率下降原因何在

  最终消费率下降的基本原因是居民消费增长慢于经济增长。我国的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在过去20年间,大体上保持在14%上下的范围内,而居民消费则从50%下降到35%(2007)。居民消费增长滞后,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第一,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劳动报酬的增长慢于产出的增长,因而消费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1992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为59.9%,1998年为58.7%,2005年降低到50.6%,低于大多数国家的水平。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经济又处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入城市,造成过去30年来城市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因此抑制了工资水平上升。特别是非熟练工人的工资水平上升过慢。这是刘易斯模型描述的典型情况。而高收入阶层主要依赖资本和人力资本收益,不受劳动力供求的制约。再加上公共资源管理和初次收入分配体系的漏洞多,灰色收入大量存在,税收征管体系也不健全。以上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基本因素。在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下,高收入居民收入增长快于低收入居民,而高收入阶层的收入主要用于投资,储蓄率高、消费率低,还有一部分收入用于国外消费;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国内消费,但他们缺乏消费能力。因此,在收入差距很大的情况下,自然导致消费增长过慢。

  第二,我国过去医疗、教育费用和房价增长过快,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又不健全,给中低收入居民造成很大的负担。取消小学和初中学杂费和农村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后,情况有所改善,但200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个人用于医疗和教育的支出仍然占他们消费支出的近20%。还有一些相关支出没有包括在统计内。房价已经由涨转跌,但仍然超出低收入居民的承受能力。这些迫使中等以下收入居民压缩消费、增加储蓄,以应付未来孩子上学、大病、购房和养老的需要。

  第三,过去国有企业利润不分红,而且没有一套健全的资源税体系,造成资源性收益、垄断性收益由企业独享,使企业储蓄过大,挤占了消费基金。这些情况有的正在改变,有的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上述问题,有的是处在目前的发展阶段所必然产生的,有的是属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税收体制和公共财政管理方面的问题。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均收入2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世界各国都需要建立健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收入转移支付体系。这是对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可能解决社会冲突加剧和消费不足的问题。

  三、中美贸易与结构调整

  过去一个时期,美国过度负债、超额消费;中国过度储蓄、消费不足,两国经济恰好形成了互补。中国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张,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找到了出路,使经济高速增长能够保持。美国大量购买中国价格低廉的消费品,并通过国债大量吸收中国的外汇储备以弥补其储蓄的不足,得到了双重的好处。

  2007年中国对美出口占当年出口总额的19%,贸易顺差占当年中国净出口的62%,相当于当年中国GDP的5.0%。而如果采纳美方的统计,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更大,2007年为2563亿美元,占中国净出口的98%,占中国GDP的7.8%。2008年这些比值有所下降,但对美贸易顺差按中方统计,仍占中国全部净出口的58%。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很深。

  但是这种情况不可能再继续下去了。美国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必须进行大幅度的结构调整,增加储蓄,将消费压缩到一个可持续的比例。这将大规模影响中国输美产品的数量,而决不会是一个临时性的下降。欧洲等国家受到危机的严重影响,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恢复时期。因此,中国进行扩大内需的调整,也不应当是一个临时性的应对措施,而应当是一个战略性的结构调整。

  四、需求结构的国际比较

  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国需求结构面临的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6年中国的国内净储蓄(扣除了资本消耗)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高达43.6%,而世界低收入国家总体比例为21.5%,中等收入国家为19.6%,高收入国家只有6.9%,其中美国只有1.9%。中国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份额只有33%,而世界低收入国家总体水平是64%,中等收入国家55%,高收入国家62%,其中美国71%。中国的储蓄率远远高于世界各国,而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各国(见表1)。

  从以上数据也能看出,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居民消费比重先下降、后上升,看来这是一个普遍趋势。中等收入国家消费率比较低。中国已经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消费率大幅度低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

  美国目前的储蓄率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是其凭借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特殊地位,毫无顾忌地扩张消费的结果。但在美国历史上,居民消费占GDP或国民总收入(GNI)的比重也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不过最低的阶段仍然在60%以上。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则直到2000年才降低到60%以下,但仍然高于中国(见表2)。

  国际比较说明,中国目前的消费和储蓄结构已经到了一个不正常的状态,急需调整。

    相关文章

    123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