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创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位居今日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中央总书记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提到首要位置,指明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代表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体现了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深化。用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时代发展,必将带来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劲动力。
一、创新发展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创新立足传统、突破传统,依托现实、推动变革。创新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央总书记对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崭新概括,具有重大意义。
今日世界,发展面临的最大矛盾仍是供需矛盾,尤其是资源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的矛盾。随着人口越来越多,需求越来越大,需求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成为世界主题、世界潮流、世界趋势。谁都知道创新重要,但究竟重要到什么程度,把它放在什么位置,怎样定位,却见仁见智。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国家民族发展根本的深刻体认,在我国几千年治国理政思想史上是第一次,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放眼今日世界,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如此极端重要位置,放在制订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理念的首要位置,也是极为少见的。
面对今日世界,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大势。当今之世,一个国家走在世界发展前列,根本靠创新;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靠创新。现在,世界范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世界大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如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我国创新底子薄、创新力量相对不足,赶超世界创新大国的难度不小。这种情况下,是把创新放在核心位置还是一般位置,结果大不一样。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体现了党中央的坚定决心和历史担当,是党中央在我国发展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凝聚的是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持续发展的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就能紧扣世界创新发展脉搏,顺应世界创新发展大势,赶上世界创新发展脚步,从后发到先发、从跟跑到领跑,引领世界创新发展潮流。
纵观中国,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永续发展。现代国家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竞争,根本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国家强,创新久则国家持续强盛。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但科技创新这个主轴一直在旋转、在发力,支撑着经济发展,引导着社会走向。一些欧美国家抓住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等重大机遇,跃升为世界大国和世界强国。相形之下,因一次次错过世界科技革命浪潮,我国由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沦为落后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历史的教训、民族的悲哀。
我们必须充分吸收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立足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现实挑战,确立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已成为决定我国发展前途命运的关键、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关键。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仅可以巩固已有发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能够推动国家持续健康发展、民族和谐发展,在更好基础、更高层次上,更有信心、更有决心、更有能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立足全局,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实现认识把握创新规律的新飞跃,促进各项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理念具有根本性、整体性和长久性,理念变化将带来根本变化、整体变化和长远变化。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然给发展全局带来根本变化、整体变化、长远变化。通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中国发展史,不仅一直存在创新规律,而且一直受创新规律支配。创新的本质特征在于革故鼎新,在政治上主要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在经济上主要是提高传统生产要素的效率、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要素组合,为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在思想文化上主要是弘扬传统精华、克服传统弊端,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学说、新风尚,创立新体系、新学派、新方法、新文风。
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就能使全党对创新规律的认识把握达到新境界,使各行各业对创新规律的认识把握达到新高度,推动我国发展全局发生根本变化、整体变化和长远变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强国、创新大国,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把创新发展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核心位置”与“第一动力”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中央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重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理论的最新成果,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面貌。创新尤其是全面创新是涉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变革。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对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全局具有深刻影响、强大推力。思想理论创新属“脑动力”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也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
制度创新属“原动力”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能够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也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是国家治理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科技创新属“主动力”创新,是全面创新的重中之重。文化创新本质上是“软实力”创新,培植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基础,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这四大创新标识出我国发展的创新思路、创新方向。当前,创新发展致力于促进我国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不难想象,这四大创新连同其他方面创新一起“发力”、一起“给力”,我国发展全局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一个什么样的面貌。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现代发展的一大特点是,自然资源越用越少,创新要素越用越多。我国经济规模虽然很大,但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少,走以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为主导的传统发展之路已行不通,必须依靠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避免出现“阿喀琉斯之踵”现象。
当前,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说到底归因于创新乏力、创新不足。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好,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也罢,离开创新都没有出路,都寸步难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创造新常态下的新优势,根本出路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急迫问题;才能增强我国发展能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开拓广阔空间,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我国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能力和实力。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各类创新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创新。创新能否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在科技创新;创新能否解决当前需求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持续增加要素有效供给并形成高效组合,不断提高生产力,关键也在科技创新。中央总书记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现在,我国需要高端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但引不进、买不来,只能靠我们自己创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这两个“更多”、一个“创新驱动”、一个“先发优势”、一个“引领型发展”,成为未来五年创新发展的指标性要求。
这就需要依靠创新汇聚融合高端要素,培育我国经济发展新动力;依靠创新培育发展高端产业,构建我国经济发展新优势;依靠创新打造形成创新高地,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树立战略和前沿导向,推动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技术突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快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坚持全球视野,推进开放创新,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把创新发展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功能作用,归根结底依靠上下同心、全社会一起努力,推动创新发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树立崇尚创新的发展观。理念引领观念,观念引导行动。树立崇尚创新的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认识和行动凝聚到创新发展上,形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共识。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更加注重抓宏观、抓战略、抓前瞻、抓基础、抓环境、抓监督,在政策制定、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中,把科技创新等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优先考虑。
加大投入,提高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和使用效率,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创新,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扩大创新创业投资规模。要求强化创新的法治保障,培育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要求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和我们每一个人摒弃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创新发展的思路做法,用创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问题、挖掘发展潜力、培植发展优势、开拓发展境界。
把人才作为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为此,应推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实施更加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大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让他们充分释放创新发展的才能和潜能。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创新发展是全民参与、全民推动的宏伟事业。弘扬创新文化,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导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习惯。激活民间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最大程度地释放全社会创新潜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
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也是富于创新创造精神的。只要中国人民心往创新上想、劲往创新上使,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亿万人民的创新创造中梦想成真、梦圆世界。
智慧地球的解读
央视公益广告中的“智慧地球”
两千余年前,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还有什么能够撬动地球?IBM的答案是智慧的系统。
智慧地球
近期IBM提出了新的全球战略——Smarter Planet即“智慧地球”。这个宏大的战略将如何影响世界,将怎样改写产业格局,在中国IBM又将如何切入?本报经多方采访,试图为读者揭开这些谜底。
2月11日在上海召开的2009年CIO领导力交流大会上,IBM公司董事长、总裁兼CEO彭明盛作了《智慧的地球》的主题演讲。“这是我听到他所作的最认真、最有激情的一次演讲。”IBM大中华区CTO、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实恭博士在会后接受本报专访时如此感慨,“之所以这么激动,是因为这个战略代表了我们的使命感,对企业对社会的使命感。”
“智慧的地球”,这个IBM全球新战略自去年年底由彭明盛提出以来,正在整个IBM内部自上而下地学习、破题与落实当中。而在中国,新战略的执行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毋庸置疑,IBM内部正在进行着一次变革,进行着一次巨型战舰为转变航向而进行的重新武装。
IT能改变什么
IBM的使命来自对当前世界总体形势与趋势的透视。“当前的金融海啸、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和安全等问题,迫使我们去审视过去。”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表示。
美国能源部的研究结果显示,由于电网效率低下而造成的电能损失高达总电能的67%。另一项研究发现,仅在洛杉矶市一个小商业区,一年内轿车在寻找停车位过程中的车程加起来就相当于38次环球旅行的路程,同时还消耗了4.7万加仑汽油,排放了730吨二氧化碳。有分析师认为,当前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部分原因,是因为银行现有的系统无法处理抵押债权证券化、融资和交易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致使银行无法得知管理风险。
那么,面对眼前的种种问题与危机,IT能否有所作为?信息系统能否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高食品安全?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只能说明你的思维还太保守!
据估计,到2010年,全球每人将平均占有10亿个晶体管,各种各样的感应科技也开始被嵌入到汽车、家电等设备以及公路、水利电力等设施中。而且,到2011年,全球将拥有20亿个互联网用户、40 亿个移动电话用户。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地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几乎任何系统都可以通过数字来量化和互联的情况。”钱大群表示。
那么,IT的作用是否到此为止,或者还能有多大作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人们可以应用大规模计算机集群以及云计算技术去加工、建模、预测和分析海量数据,从而最大化地利用信息资源,并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洞察力,从而更快、更好地作出决策。智慧的交通、智慧的电网、智慧的医疗随之而来。
IBM“智慧的地球”新战略就是看到了这个深刻的技术趋势而产生的。它不仅仅是IBM的企业战略,更是解决当下很多问题的系统方法论。
揭开“智慧的地球”的面纱
“我们可以部署能够帮助消费者实时监控其电力消耗及其成本的技术,让他们更容易地降低电费。而且,通过向公用事业运营商提供任意给定时刻极度细粒化的电力使用方式视图,我们能够让他们精细地把供需匹配起来。”李实恭向记者如此描述智慧的能源系统,“此外,一旦电网实现了智能化,就可以更容易地使再生能源入网。智能电网还能够在服务中断时提供更强的恢复和响应能力,使得供应商能够及早处理系统面临的压力,不至于演变为故障。”
这只是“智慧的地球”战略中的一个系统,IBM还规划了诸如智慧的交通、气候、医疗保健、水治理、零售、食品等各种系统。IBM认为,目前每个人、公司、组织、城市、国家、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都正在实现更透彻的感应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获得更智能的洞察力。
“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正在形成统一的智慧全球基础设施。你可以将它视为一个日益整合的、由无数系统构成的全球性系统,包含60亿人、成千上万个应用、1 万亿个设备和每天100万亿次的交互。”彭明盛认为,这些智慧的系统应该具有5个特征:“跨越完全不同的行业的全部系统的集成和管理,能够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潜在模式的下一代分析,资源和能源的优化,可灵活地支持新流程、业务模式和应用的智慧IT基础设施,以及超越防火墙的全球一体化协作。”
其他
从“电子商务”到“智慧地球”,理念的背后是IBM不断向高利润领域转型的轨迹。
智慧的地球
“下一个大未来是什么?”2008年初的一天,IBM董事长兼CEO彭明盛问IBM一个高级副总裁JonIwata。彭明盛继续:“是不是云计算?”Jon Iwata表示疑问:“云计算……这个概念太窄了点吧?”一个月后,他们再次碰头讨论时,忽然有人插嘴道:“智慧的地球(SmartPlanet),这个概念够大了吧?”彭明盛兴奋地说:“YES!”
这是坊间流传的一个IBM如何炮制“智慧的地球”营销理念的版本。实际上,IBM内部设有专门的团队来研究和探讨未来市场需求和趋势,每隔一段时期,就会进行总结和提炼,并形成理念。1995年的“电子商务(e-business)”、2002年的“电子商务随需应变(“e-businesson demand)”都是如此。
其实,人们更关心的是,IBM到底想要从“智慧的地球”那里得到什么商业利益。
开拓新利润高地
2008年11月初,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彭明盛发表了《智慧的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的主题演讲。
其中,关键之处在于,“智慧的地球”要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统一成智慧基础设施。如彭明盛所言,传统上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是分离的。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发电厂、油井;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移动电话、路由器、宽带等。现在,两者合二为一的时候到了。
这不得不让人起疑:按照彭明盛所言,智慧的地球是将实体的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合二为一,这是否意味着IBM又要把商业触角大幅度地延伸至公共设施机构领域?金融和电信行业的信息化已经非常成熟,IBM牢牢占据了这两个行业的市场主动权,像水利、交通、电力等行业的信息化与金融和电信相比还处于“拓荒”阶段,而其市场规模却丝毫不亚于这两个行业。
根据最新公布的季报,IBM2008年第四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2%。在大部分公司都受到经济危机冲击时,IBM利润增长仍超过预期,实属罕见。然而,IBM硬件部门收入出现大幅下滑。在发布财报时,彭明盛表示,IBM继续向行业中利润更加丰厚的领域转移。
利润更加丰厚的领域就在眼前,这就是那些不“智慧”的实体基础设施。然而另一端,即信息基础设施,已经足以“智慧”。第一,高科技使用越来越普遍,到2010年,平均每人将使用10亿根晶体管;截止到2009年年底,全球将拥有大约40亿个移动电话用户;在未来两年内,全球将生产300亿个无线电频率标签编号……。第二,全世界将很快拥有20亿网民,互联网将整个世界连为一体。第三,所有的事物都变得智能。现在计算模式使我们的系统、流程和基础结构更高效、更多产,反应更快。
IBM已经具备了相关技术能力和积累。2007年6月,IBM启动了“绿色创新工程”(Project BigGreen);2007年11月,IBM推出“蓝云”(BlueCloud)计划。此后,IBM在全球各地兴建云计算中心;2008年11月,IBM 发布全新云计算咨询及实施服务,等等。
然而,要从医疗、电力等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掏钱,并非易事。在这些公共基础设施领域,存在着思维和体制上的障碍。这不仅需要理念去开路,更需要重构全新的产业生态链,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坦承:“比如,你要解决一个水污染问题的时候,水污染的上游说我做了,下游说我不管,或者下游做了上游不管都没有办法,只有在一起共同协作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IBM已经推出了很多相关方案,也在进行各种不同的试验和试点。就中国市场来看,在一两年前,IBM就已经开始与政府部门密切合作,对医疗改革和新农村建设进行研究,如在北京西城区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试点项目中,IBM提供新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将区域优质医疗资源进行整合。
应对经济危机,被IBM看做是推销“智慧的地球”的有利时机。彭明盛认为:金融危机使世界充分认识到了全球系统的复杂性及其带来的危险。不是只有政界领导才须承担变革使命。事实上,各企业或机构的负责人各自都有机会去改变世界运转的方式。现在很多国家都提出了救市的刺激方案,其中很大部分钱会投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这和“智慧的地球”理念正好相吻合。
IBM希望通过“智慧的地球”理念去主动影响政府的投资决策,近期彭明盛频繁出访华盛顿和各国首都,推销“智慧的地球”。彭明盛向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建议:智慧基础架构是目前创造新就业岗位,刺激经济增长的最佳途径。在未来几年内,如果每年在宽带网络、智慧的医疗和智慧电网方面投入300亿美元,那么每年可以产生100万就业机会。2月11日,彭明盛访问了上海,在参加IBM第三届全球CIO领导力交流大会后,他拜见了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建议上海市打造“智慧的城市”。
战略转型轨迹
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随需应变”到现在的“智慧的地球”,如果你仔细研究这几个理念,你会发现IBM每推出一个新理念,都会相应地开启新一轮的战略转型。
1993年,郭士纳临危受命担任IBM首席执行官。1994年,在他对华尔街的一个分析家小组做的一次公开演讲中,展示了IBM未来的网络化战略构想,并强调IBM要在郭士纳所谓的“以网络为中心的世界”中充当领导者。1995年,在很多人还不知道电子商务为何物时,IBM提出“电子商务”战略理念。
在推动电子商务兴起的过程中,与大部分企业提供硬件产品或软件产品不同,IBM所能提供的“电子商务”是包含硬件、软件的信息架构构建和企业流程改造——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模式不同于卖硬件的价格拼比,也不同于软件的版本升级,它的内涵是替客户建置信息架构、企业流程的重新改造,以便企业能够通过网络,更方便而有效率地做生意。这个理念将IBM全盘转向“IT服务”。1996,IBM历经1991到1993年高达80亿美元的亏损后,奇迹般地恢复春天,一举实现了77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和60亿美元的利润。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IBM从产品厂商逐渐转型为IT服务提供商。
2002年初,IBM现任CEO彭明盛上任。当时,正值互联网泡沫破灭,IT走下神坛,引发了业界对IT价值的重新思考。2003年5月,《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一篇尼古拉斯·卡尔的文章——《IT不再重要》,一度引发了轩然大波,该作者认为,只有当IT变成一种基础性技术、成为一种普通的资源时,它才能为大多数企业所应用,它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最大化。
在IT面临新的转折时期,IBM又适时地推出了“电子商务随需应变”——重点在“随需应变”。当客户开始捂着钱包说:环境不好,我不买IT设施了!而IBM则巧妙地说:没关系,我可以根据您的需求提供服务,你可以像用水用电一样需要多少买多少。围绕“随需应变”理念,IBM从收购普华永道、剥离PC业务,同时收购无数软件公司,加速“变软”,全面转向服务,力求通过打包齐全的软件产品,向客户提供从战略咨询到解决方案的一体化服务。
如果说“电子商务”让IBM从硬件转型到以提供偏硬件的IT服务,那么,“电子商务随需应变”则使IBM转型为以咨询和软件为主导的更高利润率的服务领域。此时的IBM已经跨出IT领域——不仅可以提供IT服务解决方案,也能提供商业和战略咨询。
在提出“智慧的地球”以前,IBM已经把自己打造成为智慧的企业。如两年前,IBM转型成为一个全球整合的公司:对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如把人力资源中心搬到菲律宾,将财务中心设在马来西亚,采购中心从纽约搬到了深圳,内部充分利用Web2.0技术提高员工协作和创新能力。据IBM的CIO MarkHennessy介绍,IBM在自身的核心业务流程、供应链等中应用了“智慧的地球”相关的技术,使得IBM节省了40亿美元。IBM正在以自身的实践为样板,帮助很多企业向“智慧的企业”转变。如IBM大中华区咨询团队正在帮助华为、海尔、长虹、上海电力等企业实施“智慧的企业”改造计划。
IBM之所以有效避过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了利润的高增长,恰恰得益于几年前开始的先行战略调整:目前服务收入超过一半,利润贡献部门来自软件和服务部门。
然而,IBM身处一个高价值的服务领域,它的定位和它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结构造成的“高成本”,也决定了IBM再也无法在价格厮杀和成本比拼的“红海”中生存,唯一的出路就是不停地转型,让自己更早地适应市场的变化,踏准步点,不断向高价值领域迁移。“智慧的地球”理念的推出则开启了IBM新一轮的战略转型。
如果说在“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随需应变”时期,IBM的客户主要是企业,那么,在“智慧的地球”时期,IBM的客户将扩展到企业、机构、政府乃至整个地球——这正是IBM“智慧的地球”理念的野心所在。
相比以前实施的“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随需应变”战略,“智慧的地球”战略跨度更多,挑战也更大。“智慧的地球”能引领IBM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吗?
上市对一个公司的意义?
一、企业上市的好处:
﹡取得固定的融资渠道
﹡得到更多的融资机会
﹡获得创业资本或持续发展资本
﹡募集资金以解决发展资金短缺
﹡为了降低债务比例而采用的措施
﹡在行业内扩展或跨行业发展
﹡增加知名度和品牌形象
﹡持股人出售股票
﹡管理者收购企业股权
﹡对雇员的期权激励
﹡取得更多的“政策”优惠和竞争地位
跨境电商在中国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
趋势一:越来越多企业会依靠跨境电商平台走出去
越来越多企业会依靠跨境电商平台走出去。因为平台已经给企业铺好了最有效率的一条路。作为一个工厂、贸易商甚至拥有自己电商网站的企业,要跟上新科技发展,最方便还是依靠平台。因为消费者本身在国外,要怎么才能引流,这并不是在国内一个工厂或者一个贸易商能轻易做到的,最终还得依靠平台的投入。
除此之外,如果企业要做全世界的生意,把商品卖到世界各地,那么全球的零售标准、关税、物流,都是要解决的问题,这对于企业也是很困难的,所以还得依靠平台。
在平台给卖家带来流量后,卖家要做的就是产品标准化。电商平台在新闻或者社交端进行推广投入时,是完全由机器或者科技来完成的。那么机器如何知道商家卖的是什么东西?所以商家需要让产品目录标准化。
趋势二:跨境电商会颠覆传统供应链
传统供应链几百年来,从中国到西方,整个聊天中间有层层贸易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然后被层层剥削加价。
而跨境电商做的是从制造商直接到消费者的模式,这中间有巨大的利润空间。因此跨境电商只是颠覆了过去传统贸易价之链。
这个行程会随着跨境电商的SKU扩展而慢慢完成。现在,跨境电商不只是卖轻的、便宜的产品了,也不只是卖给一两个国家的消费者了。eBay上有5万多个品类,很多品类在中国都有产品基础,包括沙发、桌子等。
趋势三:跨境电商的生态链会越来越大
eBay的大卖家一天都可能要寄5万单,可能要寄到60个国家,这里面会有很多商品、科技、导流的套路、物流商、终端报税、知识产权、安全、退款、保障、客服……这么多新的场景,让跨境电商的生态链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发达了。
在过去跨境电商的价值链,就是简单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现在网络有全程追踪、全程电子化、双向退款;资金流不只是说外汇,它中间有很多的风险模式、保障、风险的管理,甚至你从这个资金流体系中做融资、抵押和担保。
还有就是供应链,现在的供应链特点,是产品多样化、定制化,根据你买家的需求你可以定制,可以自建品牌。一个大卖家,可能一天寄5万单,团队可能都是跨国团队,有多远的商营渠道,不止在eBay上卖货,也在亚马逊、阿里巴巴上卖货。所以跨境电商慢慢已经变成一个生态链的概念,而生态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已经变成一个产业。
所以说为什么跨境电商这么重要,是未来的龙头产业。今天看到跨境电商的量,只是交易的量,后面的服务商,后面的物流商,后面的所有代表,后面的生态链的产值是非常非常大的,而且他开始颠覆传统的工业链。
当前创新驱动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制约因素及解决之法
一、认真学习领会《意见》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意见》通篇最大的特点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创新驱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了很好的回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经初步梳理,笔者认为《意见》重点突出了“四个方面”。
(一)突出让市场成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手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如何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关键是要把市场的主体——企业激活。为此,《意见》提出,要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竞争类产业技术创新的研发方向、技术路线和要素配置模式由企业依据市场需求自主决策;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针对政府性科研经费“扶强不扶弱”、中小微企业立项难等问题,《意见》提出,要坚持结构性减税方向,逐步将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方式转变为以普惠性财税政策为主。针对企业创新产品难以打开市场的局面,《意见》提出,落实和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鼓励采用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方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
(二)突出政府要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意见》指出,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增强各类主体创新动力的关键,在于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这里面,政府责无旁贷,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驱动创新的重要力量。政府要通过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加强监管,加快制定公共政策、搭建公共平台、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生态环境。《意见》提出五条举措:首先,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降低侵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门槛,调整损害赔偿标准,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审合一”;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其次,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拓宽空间。第三,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制定和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第四,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将前置审批为主转变为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形成有利于转型升级、鼓励创新的产业政策导向。第五,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运用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促使企业从依靠过度消耗资源能源、低性能低成本竞争,向依靠创新、实施差别化竞争转变;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
(三)突出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意见》总体思路的四个原则之一,就是强调“坚持人才为先”。《意见》提出“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意见》推出“四大举措”:首先从“教育”抓起,提出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试点,改革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尊重个性发展,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其二从“评价”抓起,强化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研究活动的分类考核,对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实行同行评价,对公益性研究强化国家目标和社会责任评价。其三从“激励”抓起,提出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可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用于奖励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可以提高到不低于50%;其四从“开放”抓起,提出要制定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的意见,加快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立法,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
(四)突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意见》围绕科技创新的若干关键环节,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方向。比如:促进成果转化方面,要求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对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深化科技金融结合方面,要求按照税制改革的方向与要求,对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创新活动的投资,统筹研究相关税收支持政策。加强基础研究方面,改革基础研究领域科研计划管理方式,尊重科学规律,建立包容和支持“非共识”创新项目的制度。同时,《意见》为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明确了全面创新的政策和工作导向:提出建立创新政策协调审查机制,及时废止有违创新规律、阻碍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的政策条款,对新制定政策是否制约创新进行审查;完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改进和完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体现创新的经济价值。《意见》首次提出,要把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纳入对地方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这将促使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必将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抓创新、谋改革、促发展的热潮。
二、认真总结浙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的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代表十一届省委提出“八八战略”,确立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推动建成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亲自谋划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大院名校引进工作,对浙江科技创新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013年5月,省委召开十三届三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作出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全面吹响了依靠科技创新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的号角。在全省的共同努力下,浙江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迈上新台阶。目前,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第3位,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居全国第2位,专利综合实力居全国第4位,被列为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省份、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省。
联系实际,回顾总结我省围绕解决科技创新“四不”问题、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实践,加深了对《意见》的认识和把握,进一步增强了以改革促进科技创新的信心和决心。
一是完善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我省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达89.76%。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快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建设,省级科技大市场正式启用,实行企业化、市场化运作。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市场化,2012年以来共举办4次科技成果拍卖会,共拍卖科技成果441项、成交额7.59亿元。前两年拍卖的科技成果中,60项已实现产业化,实现销售收入12.4亿元、利税2.33亿元。这项工作得到万钢同志的充分肯定。研究出台《关于省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打破无形资产等同于有形资产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扩大事业单位成果处置权,允许进行转让、许可和对外投资,且科研人员所获奖励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完善科技成果奖励制度,修订出台《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企业为主完成的获奖项目应不少于奖励总数的三分之一,并在一等奖中占一定比例。
二是着力打通科技与产业结合的通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入开展“三位一体”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在纯电动汽车、医疗装备、新一代网络产业等16条产业链布局建设149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把重点企业研究院建在企业、把优秀科技人才派驻到企业、把科技资源配置到企业。省政府累计资助8.5亿元,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70亿元以上,撬动企业投入近10倍,促进了产业链整体提升。按照既“高”又“新”、错位布局、集聚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高新园区,每个高新园区突出1—2个特色产业,抓好产业链招商引智,促进产业链垂直整合。全省已有滨江、临江等6家国家高新区和25家省级高新区,杭州高新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5位,杭州正加快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进展顺利。青山湖科技城已引进大院名校46家,其中港大研究院等12家已入驻运行,还有29家正在加快建设;未来科技城已引进各类海外高层次人才1106名,其中“国千”57名、“省千”66名。
三是大力引进集聚各类创新人才。我省自1996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坚持一把手狠抓“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实现科技和人才工作统筹部署、统一考核,全省创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2014年确定首批14个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累计建设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51个,安排经费4.11亿元,集聚各类人才5285人,实施科技项目2718项。2014年我省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4项,为近年来最多;在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中,我省共有11家企业获奖,其中一等奖3家,获奖数占全国的1/3。省政府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了“两化”融合联合基金,我省连续三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突破10亿元,SCI论文数、国际被引用篇数均居全国第四位。
四是努力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系统。省政府设立3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力争到2017年培育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和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1亿元“创新券”,实施公众创业创新服务行动,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全面开放共享。研究制定《关于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大众创业创新的指导意见》,大力培育“创业新四军”,发展一批基于互联网的“众创空间”,大力支持众创、众筹、众包等新兴业态发展,云栖小镇、梦想小镇、创客小镇等一大批基于互联网的“众创空间”蓬勃发展。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118家,孵化面积45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7400多家。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基层创业行动,自2003年以来省市县共派遣11678人次特派员。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省创业投资机构管理资本近500亿元,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工作。
五是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四张清单一张网”,梳理并公开行政权力清单和科技专项资金清单,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坚持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创新创业的“乘法”。整合省级科技计划体系,由35个减少到14个,着力解决科技资源的碎片化、分散化问题,得到刘延东同志批示肯定。研究出台重大科技专项竞争性分配管理办法,主动设计14个重大项目开展社会公开招标。全面启动科技云平台“阳光工程”建设,各项科技业务管理系统初步建成运行,基本实现科技项目和经费全过程、痕迹化管理。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基层导向,深入开展“五帮一化”服务企业活动,建立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当好科技“店小二”。去年全省科技系统共走访企业1.1万家,征集难题5000余项,现场解决3800余项,得到基层和企业的普遍欢迎。
对照《意见》精神,我们感到,浙江的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和实践,符合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符合经济新常态下的新要求,因而取得了阶段性的初步成效。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还存在一些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比如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和手段不够完善,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等各类主体结合不够紧密,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全社会创新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等等。这些都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三、全面掀起新一轮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发展的热潮
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积极适应和充分利用好“新常态”,主动作为、奋发有为,努力发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新常态的核心作用。要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认真贯彻《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把握科技革命的新趋势、创新驱动的新目标、深化改革的新动向、转型升级的新需求、依法行政的新使命和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推动科技改革发展各项工作。重点是做到四个“更加注重”。
(一)更加注重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适应经济新常态和转变职能的要求,把“公共性”“服务型”作为工作方向,更好地运用公共服务手段来支持创新活动,更多地运用税收、金融、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来配置科技资源,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一是大力发展各类“众创空间”。加快搭建政府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各类新型科技孵化器,为创业“新四军”提供更好的创业辅导和服务。抓住“互联网+”和“两化深度融合”等重大机遇,支持梦想小镇、基金小镇、互联网创业小镇、云计算产业小镇等建设,推动全省创业服务新业态快速发展。大力推广应用“创新券”,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大众创新创业。二是完善落实鼓励创新的政策。把握科技和经济发展规律,研究制定更多的普惠性政策,支持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加强对科技创新法规政策的宣传解读和辅导,落实好省委三次全会决定、浙江省科技进步条例和研发费加计抵扣、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孵化器“四税”减免等政策举措,真正使各项政策落地落实、发挥效用。三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按照“四张清单一张网”要求,大力推进科技云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依法行政,完善创新治理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和公信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全维权援助体系,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戒力度,将侵权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评价体系。继续开展“五帮一化”服务企业行动,当好科技“店小二”。
(二)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我省市场经济活跃、民间资本充裕、创业创新环境优越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市场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机制,促进技术创新要素跟着市场走、跟着需求走、跟着企业走。一是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化导向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吸引科技创新人才,完善科技管理制度。鼓励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院所或上下游企业,开展市场导向类科研项目协同攻关。加大企业在市场导向类项目立项中的话语权,增加企业评审专家比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重点企业研究院建在企业的制度,继续开展“三位一体”综合改革试点,建好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二是探索科技成果商品化交易机制。按照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效果体现在市场上”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继续办好科技成果竞价拍卖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完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重点提高科技成果评估能力、技术经纪人队伍水平。三是强化金融支持创新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面向科技企业的信贷产品和服务,设立科技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或组织,加快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科技企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扩大专利质押融资规模,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科技企业到沪深交易所、新三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省股权交易中心等境内外资本市场挂牌或上市,利用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
(三)更加注重激发人才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一是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围绕我省急需的各类人才,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推进国际科技合作,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二是加大对青年人才支持力度。注重将各类创新政策向青年人才倾斜,完善创业导师服务体系,鼓励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实现创新创业。加大对基础研究和自由探索的持续投入,扩大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的学术自主权和个人选题选择权。支持高校采用每周“5+2”、“4+3”等多种形式,鼓励高校青年教师和博士生、硕士生到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三是完善人才激励制度。以国家修订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为契机,完善技术成果“人本为主”的分配制度,支持科技人员转化职务创新成果,建立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四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以创新绩效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对不同类型创新人才进行分类评价,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四)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的统筹协调。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基层试点。加强与国家层面改革的接轨,争创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做好我省科技“十三五”规划。加强改革先行先试,全力争创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注重基层探索,推进海宁要素市场化配置、新昌、滨江企业技术创新等改革试点,示范推进全省科技体制改革。二是推进全面改革和重点突破。在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同时,紧密结合我省改革的实际,围绕解决“四不”问题,抓住几个关键环节,比如在加快完善科技计划体系、财政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科技项目的评审制度、科技资源竞争性分配机制、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制度、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制、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方面,加以改革突破。三是统筹科技创新和全面创新。一方面,围绕信息经济等七大产业发展,按照“互联网+”的思路,大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服务,加强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抓好“中国制造2025”战略在我省的贯彻落实,加快提升我省工业制造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按照《意见》要求,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统筹推进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