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财经 > 资讯 > 焦点新闻 >

福建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chenologin2分享

  出行方便了!公路突破瓶颈,形成“四小时交通经济圈”;

  用电充裕了!城市不再拉闸限电,农村也实现了户户通电;

  福建的整体实力提升了!GDP以年均近11%的速度在增长,跨过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三大台阶,2005年达到了6560亿;

  ……八闽,在跨越式地发展着。

  路网撑起来了

  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硬通道”。如今,福建的路网撑起来了。

  这5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

  看高速公路,建成了漳龙(龙岩段)、漳诏、罗长、福宁、福银(福建段)高速公路,基本形成了“一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10公里。

  八闽时空距离由此缩短了。从闽浙分水关到闽粤分水关,以前行车要20余小时,如今仅需六七个小时;从龙岩至福州,以前要日出到日落,而今只需到晌午。从福州到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城市,行车时间也大大缩短。

  看铁路,赣龙铁路建成通车,铁路进出省大通道增至4条;设计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快速铁路——温福铁路、福厦铁路也在建设之中。

  看民航,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晋江、武夷山、连城等中小机场为辅的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体系进一步完善。

  建设海西,我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气魄,大手笔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全面建设“三纵、八横、三环、二十联”长约4800公里的海西高速公路网,使全省高速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3.9公里,每万人拥有高速公路1.4公里,绝大部分县市30分钟上高速,其余县市依托干线公路1小时上高速。铁路展开建设新篇章,从2004年开始,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投资1000亿元,基本建成“一纵两横”铁路主干网,走出全国铁路网“末梢”位置。

  电力充裕了

  变化最明显的还有电力这个“工业粮食”。如今,福建的电力充裕起来了!

  近年来,我省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全速推进。

  看,泉州南埔电厂、厦门嵩屿电厂、宁德大唐电厂、福州可门电厂……部分机组陆续投产。“十五”期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714万千瓦,全省总量达到1758万千瓦。

  建设海西,离不开能源保障。我省未雨绸缪,加快电力发展步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吸引国电、大唐、华电、鲁能等电力集团纷纷抢滩。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能源也诞生了。漳浦六鳌风力发电一期建成投产,平潭长江澳风电二期开工,莆田、古雷、东山、霞浦等风电项目积极推进。福建液化天然气总体项目一期工程总规划规模500万吨LNG/年,将有70%液化天然气用于发电。福建核电一期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仙游抽水蓄能电站开展可研报批……

  为保证电能“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我省适度超前建起一条条电力“高速公路”,构筑能源安全网,提前实施晋江、海沧、宁德、漳州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构建沿海电力大通道,并与华东电网实现双回路联网和电力互济;同时加快建设一批220千伏输变电项目,建立覆盖全省九地市的环网结构,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电能配置。

  产业集聚功能增强了

  变化最大的还有产业集群。如今,石化、机械、电子三大主导产业的集聚功能强起来了!

  近年来,我省以“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为导向,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并通过产业链的辐射,延伸带动一批项目组团建设。

  看湄洲湾南岸,正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中外合资炼油化工一体项目,总投资达314.16亿元。以此为龙头,相关行业纷纷进入,延伸中下游产品。

  看机械装备业,东南汽车城引领汽车工业兴起,东南汽车二期项目,将新增年产6万辆轿车的生产能力。同时,推进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及配套件和船舶修造及电机电器项目的组团发展。

  看电子信息制造业,建成投产中华映管显示管生产线技改、LG彩色显示管荫罩、厦华液晶显示器、华映液晶模组生产线等项目,同时加快推进福州显示器、厦门视听产品、福厦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等项目组团建设。

  水泥、钢铁、林纸等产业改造提升和项目组团建设也加快推进,纺织服装、鞋业、轻工、建材等已成为产业集群发展最成型的行业。软件、光电及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呈现出较明显的产业集聚特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发展更和谐了

  变化最明显的还有社会事业的新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五年,我省立足“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看教育事业,我省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加强“专升本”院校和一批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高校办学条件主要指标由2000年居全国25位之后上升到前10位。到2005年底,高考录取率达70.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前两年实现“十五”目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61.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看公共卫生事业,完成省立医院改扩建、医大附一门诊综合楼等项目,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基本建成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

  看文化体育事业,建成省博物院、省体育馆、闽台缘博物馆等工程,福建大剧院、昙石山遗址保护、厦门国际会议中心等项目正加快建设。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果。生态省建设全面启动,“五江两溪”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行业环境整治得到加强,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全面推进,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从全国的第18位、第6位上升到第10位和第4位,森林覆盖率达62.9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喜看八闽巨变,我们激情满怀,海西前景无限光明!

参考资料:http://www.fjic.gov.cn/newshow.asp?typeid=1&newsid=15874

福建适合发展什么产业?

福建省确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设备、石油化工、高新技术、建筑和旅游六大产业。其中旅游业最具潜力! 旅游业的综合性、关联性和外向型的特点,能直接拉动交通运输、邮电信息、商贸服务、食宿娱乐、文化体育、园林绿化等第三产业,而且能促进一、二产业的优化升级,并成为福建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形象产业和对外开放及对台合作的先导产业。确立旅游业在福建省重点产业的地位并进一步升级为支柱产业,是福建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成经济强省的必然选择。

福建泉州主要是什么产业,为什么它2010年的GDP在全省排名第一呢。

首先,泉州有762万常住人口和100万外来人员,居福建首位,人多的地方产值会比较高;

第二,泉州是1985年成立的闽南开放区城市之一,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得益于侨乡的有利条件(750万泉籍海外侨胞),发扬闽南人爱拼敢赢的优良传统,迅速培育和形成石油化工(泉港、惠安)、纺织服装鞋帽(晋江、石狮、泉州)、建陶日用陶瓷(南安、晋江、德化)、食品饮料(晋江、安溪)、建筑房地产(泉州、晋江)和旅游6大支柱产业,并正在努力培植电子、机械(泉州、晋江、南安、惠安)2个重点产业,使之成为全市新经济增长点;

第三,自1999年泉州产值一举超过福州位居全省首位,泉州已经将此优势保持了十二年;

第四,鉴于泉州的人口基数、工业基础以及品牌、研发、侨乡优势,在可预见的将来,泉州仍将保持全省经济总量冠军。

福建改革开放以后的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改革开放为契机,福建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通过对福建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外贸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分析、总结了福建经济结构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30年是福建历史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30年来,全省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1978年以来,我省经济发展经历了五个比较明显的周期:改革开放初起到1983年是第一个经济增长周期,1984-1986年是第二个周期,1987-1990年是第三个周期,1991-1996年是第四个周期,1997-2001年是第五个周期。2002年开始进入了第六个增长周期,2002年到2007年GDP增长速度分别为:10.2%、11.5%、11.8%、11.6%和14.8%,2007年达15.2%。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福建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仍沿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通道行进,仍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30年来,福建坚持因地制宜,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在“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调整方针指导下,采取各项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快产业的调整步伐,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三次产业的比例从1978年的36.0:42.5:21.5调整为2007年的10.8:49.2:40.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5.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6.7个和18.5个百分点。

(一)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结构逐步优化

  农林牧渔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内部结构得到优化。农业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77.7%下降为2007年的40.5%,下降37.2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所占比重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林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6.4%提高到2007年的7.1%,上升0.7个百分点;牧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10.5%提高到2007年的20.1%,上升9.6个百分点;渔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5.5%提高到2007年的28.0%,上升22.5个百分点,标志着全省农林牧渔业生产已逐步改变单纯依赖农业的单一状况,逐步形成了体现山海田优势的生产结构。全省农业经济结构得到了改善。农业扭转了单纯抓粮食的生产格局,非粮作物和茶叶、水果比重提高,2007年与1978年比,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调减,而有福建优势的烟叶、油料、蔬菜、瓜类、甘蔗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作物面积与非粮作物面积比重由1978年81.9:18.1调整为2007年57.2:42.8。营林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改变了只重生猪生产的单一结构,家禽及草食动物饲养比重不断提高。渔业逐步向高优产品转化,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二)工业主体地位增强,内部结构持续优化

  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工业成为福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4018.4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3.4%,比1978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其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工业重型化趋势进一步显现。总产值轻重工业比重由1978年的58.9:41.1转变为2007年的45.4:54.6,重工业比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比轻工业高出9.2个百分点。表明福建轻重工业格局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轻高重低”转变为“重高轻低”,标志着福建工业经济增长已从轻工业拉动为主导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工业进程进入到重工业化的新发展阶段。

  工业结构继续改善,工业部门已形成门类齐全、初具规模的行业体系。改革开放以前,福建基础工业长期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改革开放后,注重对能源、原材料增量的投入,能源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大大缓解了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特别是着力培育的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迅速,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完成总产值5146.09亿元,比1978年增长(29.11亿元)175.8倍,占规模以上比重由1978年的37.0%上升至2007年的41.1%。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三改一加强”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企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竞争力提高,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涌现出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到2007年底,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达1648家,其工业总产值和资产总额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5%和63.3%。1978年全省没有一家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2007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2082家,其中10亿元以上136家。

(三)服务业总量跃升,新兴行业迅速兴起

  近几年来,政府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来抓,各地纷纷出台鼓励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社会各界的充分关注下,全省服务业在总量增长的同时,行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改善。2007年,全省服务业经济总量规模突破3500亿元,达到3697.60亿元,是1978年的259.5倍,年均增长13.6%。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电信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等快速发展。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也推动了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同时,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随之而来的观念的转变使得对医疗保健服务、文化、教育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可以说现代物流、房地产业进入黄金增长期,金融、餐饮、旅游、文化娱乐、教育等行业也正实现新的跨越。

  在服务业传统行业平稳发展的同时,新兴行业迅速崛起。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比重不断上升,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5.2%上升至2007年的8.7%,上升了3.5个百分点;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和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经济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发展

  伴随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福建在积极推行公有制经济等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在公有制经济控制力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

(一)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影响力提高

  全省各地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通过资产重组,优化资本结构,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积极推动国有资产存量从传统竞争性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从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入手,着眼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和控制力,加速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通过改组改制、兼并重组、拍卖破产等,减少了国有企业数量,2007年全省国有企业243家,比2000年减少541家,下降69.0%,但企业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2007年国有企业资金利税率和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分别为18.8%和3.54次,比2000年分别提高7.7个百分点和1.86次,并在调整产业结构、股权结构、资本负债结构、人员结构、组织结构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首先,通过资产重组与结构调整,国有经济在竞争性领域的比重逐步降低,更多的资产逐步转移、渗透到公益性、基础性、技术性领域。其次,通过扶优扶强,国有大企业力量得到加强。2007年国有控股大型企业18家,拥有资产1089.3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794.6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19.90亿元,国有控股大型企业拥有资产、实现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占全部国有控股工业比重分别为41.3%、42.7%、43.8%。第三,企业股权从单一走向多元,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增强,企业活力倍增。不少企业通过减持国有股,吸收民间资金入股等提高国有股的控制力,增加国有经济活力。第四,资产负债率逐步下降。通过债转股、转增国家资本金、增资减债、债权转股权等形式降低资产负债率,2007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8%,比2000年下降6.1个百分点。第五,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不断提高,企业人员结构趋于合理。打破“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的传统用人方式,转变国有职工身份,精简富余人员,建立管理人员竞聘上岗,能上能下,职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是近年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同时,在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基础产业部门和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仍具有绝对优势和较强的控制力。

  (二)非公有制经济生机勃勃,民营和“三资”经济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工作的加速推进,全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私营个体和三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营和“三资”等非公经济日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1、民营经济规模迅速扩张。2005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188.46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63.9%,比1978年的46.7%提高17.2个百分点,而且这一比重呈逐年增高的趋势,1997年、2000年、2003年我省民营经济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为59.5%、60.0%、60.2%,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福建民营企业产业层次不断提升。民营企业涉足的产业领域越来越广,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产品结构从低档次、松散型逐步向系列化、集群化方向转变,并注重品牌塑造和科技创新。已初步形成了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纺织、服装、鞋业、工艺陶瓷、电子电机等产业集群约六十个,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也比较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主要有:以晋江﹑石狮为主的服装旅游鞋产业集群,以德化为主的陶瓷产业集群,以安溪为主的茶叶产业集群,以南安为主的建材产业集群,以福安为主的电机产业集群,以古田为主的食用菌产业集群。

  更值得关注的是,民企品牌战略已从注重外延式转变为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不少企业通过积累搞研发,走自主创新之路。而七匹狼、安踏等部分民企则已经进入品牌经营的更高级阶段,开始将加工制造阶段外包,企业主要掌握研发与营销。“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家族式经营已经越来越多地向股份制、合资合作和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

  2、“三资”企业迅猛发展,贡献突出。福建在加快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同时,大力鼓励、扶持发展“三资”工业,“三资”工业迅猛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越来越显著。2007年规模以上“三资”工业实现工业产值6848.07亿元,是1985年的867.9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4.7%,比1985年提高了49.3个百分点。特别是一些大型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更是迅猛发展。2007年,福建62家大型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686.9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5%。

三、外向型经济在结构优化中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通过不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福建经济对外开放的水平和程度大幅提高。

(一)外贸大省地位确立

  一是外贸规模迅速扩大。30年来,全省对外贸易总量规模不断跃升,在全国的地位逐步提高。2007年,全省对外贸易总额744.58亿美元,是1978年的367.5倍。其中,出口499.43亿美元,进口245.15亿美元,分别是1978年的261.9倍和1960倍。全省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分别由1981年的1.7%和3.2%提高到2007年2.6%和4.1%。

  二是出口商品结构日趋优化。30年来,全省在保持传统商品出口规模的同时,努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扩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商品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逐渐回升。一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地方特色传统商品出口得到不断发展壮大。如传统出口商品中的鞋类,2007年,全省鞋类出口规模高达44.92亿美元,是1978年的250倍。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推动我省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1986年以前,我省几乎没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07年,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109.68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2%,比1996年出口增长了近25倍,年均增长33.8%,比同期全省出口增幅高出16.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量占全省外贸出口增量的25.32%。

  三是贸易方式灵活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积极实行鼓励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贸易政策,加工贸易,尤其是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得以蓬勃发展,在外资企业出口商品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均达到75%左右,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全省出口的快速增长。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1998年以来福建还加大了对一般贸易出口的扶持力度,同时不断优化加工贸易结构,提高加工贸易档次。近年来,我省一般贸易发展迅猛,成为主要的贸易方式。2007年,全省一般贸易出口总额274.31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4.9%。

  四是市场拓展成效显著。改革开放初期,与我省有贸易往来的市场虽然有124个国家和地区,但其贸易规模都很小。主要集中在香港、日本、东南亚及部分西欧国家。30年来全省十分重视出口促销活动,不断加大出口商品的宣传和促销力度。至2007年,我省与218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一是引资规模扩大。2007年全省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723项,按验资口径统计,合同外资94.49亿美元;实际到资40.61亿美元。若按历史可比口径统计,合同外资123.36亿美元,实际到资81.31亿美元,分别是1979年的12336倍和9796.4倍。

  二是引资质量明显提高。30年来全省先后引进了东南汽车、冠捷电子、厦门灿坤电器、福州青州大桥等一批大项目和特大项目。在上规模、重实效、高档次的招商引资策略引导下,全省外商投资的平均项目规模不断扩大,项目平均合同外资由1979年的21万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716万美元,增长33.1倍。外商投资企业逐步朝着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三是外资投向日趋合理。全省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不断调整外资投向,使其符合福建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加大了对第一、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资力度,拓宽外商投资领域,尤其是加入WTO后,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大大加快临年福建新签合同外资投向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79年的74.3%、9.5%和16.2%调整为1.9%、74.7%、23.4%,基本形成一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投资结构。

四、需求结构优化,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增长

  GDP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需求规模,而且能够反映这个地区的需求结构。从支出法GDP角度考察,经济增长主要是由资本形成总额(投资需求)、最终消费(消费需求)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出口需求)这三大需求拉动。由于福建省净出口比例较低,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较小,经济的需求结构变动主要表现为消费和投资之间的此消彼涨。需求结构由消费需求主导向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向发展。

(一)投资作用日益增强,投资率不断上升。

  福建省投资率由1978年的34.0%上升到2007年的50.4%,上升16.4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双重效应,它既能增加生产能力,又对生产构成需求。因此,投资率的不断提高和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为福建经济总量的扩大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固定资产形成贡献份额逐渐加大。在投资需求中,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存货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固定资产形成在投资需求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58.7%上升到2007年的92.4%,提高了33.7个百分点。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普遍好转,反映生产单位原材料、产成品等库存变动的存货增加指标所占的比重进一步降低,由1978年的41.3%下降为2007年的7.6%。

(二)消费率趋于下降,消费结构升级明显

  福建消费率由1978年的79.9%下降到2007年的45.7%。最终消费内部结构变动大,消费结构升级明显。消费需求是总需求变动的重要推动力量,消费需求结构变动促进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结构变动。近年来,福建省最终消费的变化有三大特点:一是政府消费增长强于居民消费。从1978年到2007年,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所占比例由84.0%下降到73.3%,政府消费则由16.0%上升到26.7%,上升了10.7个百分点。二是城市消费强于农村消费。居民消费中农村消费所占比例由55.4%降至28.3%,下降了27.1个百分点,城市消费则由28.6%上升到71.7%,城市消费对最终消费增长的带动增强。三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居民消费结构中吃、穿、用的消费比重下降,住、行及文化、教育、旅游、娱乐、体育和医疗保健消费比重上升。2007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9%和46.1%,分别比1978年下降了26.7和24.9个百分点。

(三)出口需求提高

  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也带来更多的进口需求,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加大,由1978年的-13.9%提高至2007年的3.9%。改革开放以后,福建通过不断地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全省进出口总额规模迅速扩大。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744.58亿美元,是1978年的122.5倍。

五、区域经济结构的三个层面同步优化

  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加快经济发展,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分三个层面同时推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三个层面”就是:第一层面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其产业重点是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吸收跨国公司投资、拓宽国际市场、加快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建设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层面是莆田、宁德,其产业重点是改善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加强临海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水产品养殖加工、轻工食品、特色旅游业和为第一层面产业链发展配套的项目;第三层面南平、三明、龙岩,其产业重点是联结与沿海通道,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资源转化,使之成为福建经济发展和开放的腹地。三个层面发战略实施以来,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作用效果明显。

(一)第一层面产业升级加快

  改革开放30年来,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市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紧紧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吸收跨国公司投资、拓宽国际市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成果为主要技术和资源投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密集度高、发展前景广阔,对发展生产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根据现有产业的技术水平,全省确定电子信息、汽车、光电机一体化、医药生物工程、新材料、高效节能、环保等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同时强调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改造机械、轻纺、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

  统计表明,福建高新技术产业高度集中,分布在第一层面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91%。2007年,全省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单位有2384家,总产值3769.69亿元;增加值976.9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比2001年提高5.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6%,比2001年提高6.8个百分点。

(二)第二层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莆田、宁德两市努力改善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加强临海工业、农业产业化,为第一层面产业链发展配套项目。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的特点,是发展经济的“硬通道”。为适应第二层面的发展需要,全力打通与周边省市的运输通道,全长650公里、总投资259亿元、贯穿福建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6个设区市的沿海高速公路大通道,全面建成。它将国家同(江)三(亚)国家主干线福建段全面打通,使长三角、闽东南、珠三角三大经济板块“短兵相接”,使我国沿海经济出现新格局。随着向莆铁路、温福铁路的动工建设,即将结束莆田、宁德两市无铁路的历史。

  宁德加快构筑以福宁高速公路、温福铁路、闽东机场为主线的交通网,先后建成了罗宁、福宁高速公路,促进山海联动,为闽东的发展长开了大通道,使闽东交通从滞后型向适应型转变。福宁高速公路建成比104国道缩短里程55公里,大大增加了港口的集散能力,扩大港口的经济腹地,有利于海岸线资源的开发,增加整体通过能力,满足现代交通运输的需要。在沿海交通状况突飞猛进发展的情况下,宁德市加快省级干线“八纵九横”公路改造,提高公路等级,实现山区交通的跨越式发展,使交通基础设施初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密切沟通沿海大通道与山区县的联系,形成区域内外循环的公路交通干道网,拓宽闽东港口的腹地,增强闽东经济发展后劲。

  莆田市强化以交通运输、能源、防灾减灾及城市公共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拟建成东南沿海能源供应中心,先后建成了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湄洲湾火电厂二期工程,总投资119.8亿元的福建液化天然气(LNG)总体接收站填海工程已开始动工,接收站建成将为福州、泉州、厦门、漳州等东南沿海城市输送液化气,同时也将促成了当地的气电一体化:促进投资84亿元的莆田燃气电厂。

(三)第三层面特色产业方兴未艾

  南平、三明、龙岩等市积极与沿海对接,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资源转化,使之成为福建的开放腹地。福建虽然地处沿海,但区内80%以上是山区。由于种种原因,全省几个山区市拥有的经济总量,与沿海市这有相当大的差距。近年来,省里进一步落实对山区发展的扶持政策,有力地推进拓宽山海协作通道的建设。2002年以来,福建在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安排上向山区倾斜,支持带动山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投资项目和大型设施项目建设,积极引导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山区转移。全省建立了省、市、县(市、区)山海协作重点项目储备库,在全省山区培育50个山海协作示范工程和100个山海协作重点骨干项目,以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发展。

  与此同时,省里还制定了山海协作重点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进一点加强对山海协作项目与资金的管理。确定了36家示范工程(项目)和59家重点骨干项目,已累计下达山海协作重点项目贷款贴息资金1.18亿元。山海协作逐步向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引导了外企、乡企、私企、金融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山海协作;促进了农业综合开发,发挥自然资源整体优势,发展有特色、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和名特优产品;推进了农业、林业、水电、旅游、矿产等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其产品的深度加工;加快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以特色资源加工、绿色产品开发、旅游生态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特色;加大了山区科技成果和农村新技术推广力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老工作基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来源:福建省统计局外部信息网

你是如何认识福建省的投资环境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福建是中国最早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省份之一。20多年来,福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从1980年不足10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8年的1万亿元,增长速度居全国前列。

  2006年,福建省实现生产总值750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5.23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3736.08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2880.32亿元,增长12.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152元,比上年增长12.7%。

  2007年,福建省实现生产总值9075.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是1995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0.58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4510.73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3523.85亿元,增长13.6%。人均生产总值25424元,增长14.3%,首次跨越3000美元大关,比2000年翻了一番。

  2008年,福建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2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57.75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5415.77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4249.59亿元,增长12.1%。福建省以10823.11亿元跻身“万亿GDP俱乐部”。截至2008年,全国已有13个省成为“万亿GDP俱乐部”成员。

  在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大背景下,为贯彻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福建2008年投资1200多亿元,推进总投资9100多亿元的500个重点项目建设,在这些项目中,又将重点建设77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综合交通枢纽、跨海通道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

  巨大的基建投资为福建的投资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政府投资主导的同时,也需要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这为各类相关企业在今后几年里提供了巨大的投资机会。

  中国投资资讯网 2009-2012年中国福建省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福建省重点产业发展状况

  机械产业

  建材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

  石油化工产业

  福建省主要经济开发区介绍

  福州开发区

  8.1.1 开发区介绍

  8.1.2 福州开发区海峡经济带动的核心

  8.1.3 福州开发区经济实现从"量"到"质"的突破

  8.1.4 关于加快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8.2 厦门经济开发区

  8.2.1 开发区介绍

  8.2.2 厦门高新区产值增幅全国第五

  8.2.3 厦门开发区营销战略和国际招商引资策略

  8.2.4 厦门市关于加快开发区发展的若干意见

  8.3 莆田经济开发区

  8.3.1 开发区介绍

  8.3.2 莆田开发区着力打造“三型”园区

  8.3.3 莆田开发区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8.3.4 莆田开发区多举措构建和谐社会

  8.4 泉州经济开发区

  8.4.1 开发区介绍

  8.4.2 泉州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势强劲

  8.4.3 泉州开发区激发活力促发展

  8.4.4 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大开发

  8.5 漳州经济开发区

  8.5.1 开发区概况

  8.5.2 漳州开发区装备机械业高歌猛进

  8.5.3 漳州开发区构筑海西发展新架构

  8.5.4 漳州开发区打造"三大新天地"

  8.6 龙岩经济开发区

  8.6.1 开发区介绍

  8.6.2 龙岩开发区加快项目发展

  8.6.3 龙岩经济开发区先行先试推进新发展

  8.6.4 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的投资政策

福建主导产业

非常可惜,详细名单并未在网络媒体公布!这里有我收集的部分资料请参考。

昨日,省企业评价中心公布了2006年度福建企业100强,戴尔已蝉联三连冠;而在2004年度榜单上表现不俗的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夏新电子有限公司等公司却消失在前十名的名单中。同时,百强企业之间的发展差距逐年拉大,前十名企业达1518.32亿元,占百强总量的47.14%;和2001年相比,首末位的差距拉大了20倍。

戴尔蝉联三连冠

此次百强榜中,排在前十位的是戴尔(中国)有限公司、福建捷联电子有限公司、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兴业银行、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厦门华侨电子企业有限公司、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翔鹭石化企业(厦门)有限公司、华阳电业有限公司、冠捷电子(福建)有限公司。

此次百强榜中前十名,和2004年度相比,除戴尔蝉联三连冠外,福建捷联电子有限公司仍处于第二名,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仍处于第五名,冠捷电子(福建)有限公司仍处于第十名;2004年度上榜的厦门华侨电子企业有限公司上升了两位,处于第六名;而2004年度上榜的福建省电信有限公司、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夏新电子有限公司、福建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却消失在前十名的名单中。

对此,省企业评价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评选与往年有所不同,此次企业集团和中央在闽的直属企业不列入参评范围,因而2004年度上榜的福建省电信有限公司和福建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没有参评。

百强榜单显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对行业的影响很大。此次,我省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制造、机械装备、石化三大工业主导产业共有30家企业进入百强,是入围百强最多的行业;而仓储物流等服务业在百强中还处于较弱地位。

入围门槛提高九成

据了解,2006年度百强企业规模总量达3221.1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6560.07亿元的49.10%,比2001年度首次评出的百强企业规模总量1455.13亿元,增长121.37%。

另外,此次,入围门槛也由2001年度的5.18亿元提高到9.89亿元,提高90.93%。省企业评价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作为测评指标,涵盖我省二、三产业的主要行业及其相关企业。据称,此次福建企业100强,是从我省上规模企业(即年主营收入在500万元以上)中评选出来的。

绝大多数体量仍偏小

另外,此次福建评出的百强企业显示,目前,百强绝大多数企业的体量仍偏小;本年度福建百强主营业务收入3221.16亿元,只及2005年度中国500强榜首企业———中石化营业额的一半,而在2005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前100名中却没有福建企业的身影。

同时,百强企业之间的发展差距逐年拉大。一方面,排在百强较前的企业年规模发展速度较快,以前十名测算,平均可达36.52%,比百强总体规模发展水平24.27%,高出12.25%;从规模总量来看,百强前十名企业达1518.32亿元,占百强总量的47.14%,显示强者更强的特征。另一方面,榜首企业与第100位的差距却继续扩大。

虽然此次百强在地区间分布上仍是高度集中在厦门、福州两地,占据74%;但这几年百强在各地区间的企业数也略有增减变动,泉州从9家增至11家;漳州、莆田从2家增至6家、3家;龙岩从1家增至2家。

晋江市有21家企业入榜,即恒安(福建)妇幼用品有限公司、柒牌集团有限公司、锦福化纤聚合有限公司、锦兴化纤有限公司、百宏弹性织造有限公司、蜡笔小新(福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德尔惠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安踏(中国)有限公司、寰球鞋服有限公司、恒顺洋伞有限公司、金冠集团有限公司、福马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劲霸(中国)有限公司、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浩沙制衣有限公司、菲莉集团(福建)有限公司、华泰集团有限公司、凤竹纺织科技股份公司、三力机车有限公司、雅客食品有限公司,

龙海市有9家 统一马口铁、灿坤实业、中集集装箱、田源生物、百佳实业、华阳电业、多棱钢业、华艺钟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360916.html?si=2

    相关文章

    126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