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留学生回国自主创业有什么优惠政策
一、北京
■优惠政策
1、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工作,不受出国前户籍所在地限制,可长期居留或短期工作,来去自由。对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创业并符合园区发展需要的回国留学人员,可按北京有关规定办理“工作寄住证”或常住户口,不受进京指标限制。此外,留学人员在子女入学、购房等方面享受北京市市民待遇。
2、设立“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奖”和“归国留学人员创业专项资金”,奖励在首都经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留学人员。
■重点领域
高新技术产业: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加上丰富的人才资源及中关村的品牌优势,是相当不错的创业领域。特别在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电一体化、新材料等新兴高科技领域,有很大的创业空间。
文化产业: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在文化、传媒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市场优势。北京现有的传媒产业结构中,网络媒体的份额相对薄弱,因此,发展空间相对较大。
电子信息产业:是北京工业领域的第一支柱产业,电子产品相当丰富,其电子城科技园吸引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在北京投资电子信息产业,有无可比拟的群聚优势。
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领域:预计到2008年,北京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设计分别可实现700亿元和100亿元的产值,而2004年两者分别只有520亿元和50亿元的规模,发展空间可见一斑。
■创业环境
1、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经济中心之一。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特别适合海归人员发展创新性中小企业。
2、目前,北京现有海淀、北大、清华、中关村丰台园等留学人员创业园以及中关村国际孵化园等12个留学生创业园区。
3、北京的房价、薪资水平、消费水平等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导致创业成本居高不下。
二、上海
截至2004年10月,到上海发展的留学人员已达5万余人,创办了3000多家企业,投资总额超过4.3亿美元。专家预测,学成回沪的留学生正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上海海归总人数将超过12万。
■优惠政策
1、首创留学人员申办企业“一门式、一条龙”服务。
2、实施“上海市居住证”B证制度,推动海外人才的柔性流动。
3、启动《上海市留学人员浦江人才计划管理办法》,资助新近回国来沪工作和创业的海外留学人员及团队,最高可获得50万元的政府资助资金。
4、留学人员在浦东创业,可获得15万元“浦东新区创业资金”的无息贷款。
■重点领域
高科技产业:张江高科技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五角场高科技开发区等,都是成熟的高科技创业园区,特别是在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软件、现代化通讯设施、生物工程和新型材料等领域,创业环境相当优越。
会展业:上海会展经济发展迅猛,国际知名展览、全球顶级峰会纷纷落户上海,如财富论坛、APEC会议、世博会等。会展经济的崛起以及国际贸易窗口的背景,使上海的物流、酒店、餐饮、旅游、礼品、广告等领域蕴藏着诸多商机。
生物医药领域:作为上海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张江药谷”已形成了四位一体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罗氏、礼来等10家跨国企业巨头也已在张江设立了全球研发中心。随着上海市政府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力度与政策支持,这是一个很具发展潜力的“金矿”。
■创业环境
1、上海作为国际口岸和中国沿海开放地区首屈一指的商业中心,拥有数以百计的国际品牌和众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市场经济机制在国内最为完善;开放化意识和国际化能力最为突出;新型商务中介服务产业最为发达,上海在这些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现已建成张江、嘉定、漕河泾、莘莘学子、虹桥临空、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宝山、杨浦、莘闵等10个留学人员创业园。
3、上海的创业成本高是不争的事实,但综合优势在国内仍首屈一指。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长三角的领军城市,仍有市场潜力可挖。
三、广州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广州创业、工作的留学人员超过5000人,其中有10%的选择自己创业。
■优惠政策
1、来广州发展并已入户的留学人员,可一次性获得安家补助;其子女入托和就读,由教育部门统一安排,免收寄读费。
2、留学人员的项目向科委申报,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启动资金补助。
3、颁发“绿本”,提供户口申报、申办企业等“一站式”服务。
■重点领域
现代物流领域:到2010年,广州将建设成为中国南方的国际物流中心。物流业作为广州未来的主要基础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政府已制订了一系列相关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鼓励民营资本的投入。
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广州的生物医学研究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拥有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山大学广州现代中药质量研究开发中心等多家医药研发中心和企业。未来重点发展生物工程药物、基因工程药物、食用酶制剂及系列产品、生物保健营养制品、新型高档食品添加剂等。
汽车零部件领域:随着本田、日产、丰田三大国际著名整车制造企业落户广州,广州正成为国内重要的汽车产业聚集地。预计到2010年,广州汽车工业产值要突破3000亿,相关领域市场空间巨大。
■创业环境
1、广州有包括广州软件园、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科学城、广东光谷、留学人员广州创业园以及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等在内的10个留学生创业园。
2、广州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可以为留学生创业进行融资资助,此外还有“科技创业资金”等支持。
3、广州是个平民化的城市,生活氛围较为宽松,创业成本也相对较低。此外,广州交通便捷,只要1个多小时就可达到珠三角的任一地方。
四、深圳
截至2004年,累计有近6500名海外留学人员在深圳创业和工作,创办企业500多家,投资额超过21亿元人民
币。
■优惠政策
1、进驻深圳留学生创业园的海归企业,可一次性获得创业前期费用补贴5—15万元。
2、进驻深圳留学生创业园从事科研开发的海归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项目的,可一次性获得科研启动经费10—15万元。
■重点领域
高新技术领域:深圳市政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出台多项扶持与优惠政策,如今海归企业已逐渐成为深圳市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牵引力之一。尤其在电子信息领域、生物技术及现代医药领域以及光机电一体化领域,已经成为海归们的创业热点。
传统优势产业:服装业是深圳的优势产业之一,其服装加工业,依托深圳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劳动力密集优势、对外出口优势,发展空间较大。此外,玩具和钟表领域的情况相似。
■创业环境
1、作为首个经济特区,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深圳在基础设施、市场环境等方面已大大超出其他城市,被称为中国的创业乐园。深圳的创投机构数量和创投资本居全国第一,创投资本总额高达130多亿元。深圳首开“技术入股”之先河,对海归人员很具吸引力。
2、深圳先后建立了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宝安、龙岗、高新区和火炬创业园等多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其中包括投资总额近10亿元的留学生创业基地及总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留学生创业大厦。
3、深圳的人均工资水平比北京、上海低,房价也远不及于上海等城市,因此创业成本明显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五、大连
到目前为止,仅大连海外学子创业中心已有近300名海外学子创办企业,占中心企业总数的80%。
■优惠政策
1、在大连海外学子创业中心开办企业,可享受免收50-80平米租金的优惠政策。
2、海归人员开办软件企业,可享受大连市政府对软件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3、海外学子来大连创办企业,可得到辽宁省设立的小额创业基金的扶持。
■重点领域
制造业:大连的造船、装备制造业等都属于国家支持的战略性产业,政府给予诸多的政策支持。模具园、船舶配套工业园、汽车零部件工业园等重点工业园的崛起,以及大众、宝马、日野等跨国名企的进入,使大连制造业面临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软件业:大连是中国第三大软件出口城市,同时是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吸引了诺基亚、爱立信、通用电器、毕博等一批国际大公司开设分公司。软件业的发展基础良好,而且大连市政府大力支持软件业,给予多项优惠政策。
■创业环境
1、大连具有“京津门户”、“东北之窗”的双重身份,地理优势突出,拥有中国最优良的港口。也是东北地区开放度最高、开放性经济最集中的城市,已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龙头。大连已初步形成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外向型经济格局,是理想的投资区域。
2、大连高新园区由大连市留学人员创业园、辽宁省大连海外学子创业园、辽宁省博士创业园、软件园等多个园区组成。
3、大连的商务成本与上海、北京、重庆相比略低一些,为吸引投资,大连市政府正在制定全力降低商务成本的政策。
六、厦门
截至去年底,在厦门创业、工作的留学人员已超过2000人,创办各类企业近300家。
■优惠政策
1、通过了中国首部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地方性法规———《厦门经济特区鼓励留学人员来厦创业工作规定》。
2、设立专项资金为留学人员提供创业无偿资助、创业配套资金和发放生活津贴,并先后投入3.08亿元用于扶持园区企业发展。
3、留学人员来厦门发展,有专人负责为其办理相关一切手续,所有服务均为无偿。
■重点领域
现代物流业:厦门是上海———香港海岸线上一个重要枢纽港口,拥有海、陆、空三大运输优势,因此,物流业被定位为厦门的支柱产业之一。预计到2010年,厦门将建设成为承接台湾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联系的航运物流中心。其中,蕴藏着大量的商机。
电子信息业:厦门现有电子工业企业200余家,其中包括厦华、厦新、戴尔、松下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发展环境良好。根据规划,厦门今后将重点扶持发展三大领域,分别为计算机与网络产品领域、通信资讯产品领域、数字技术产品和家用智能中心产品领域。
光电子产业:厦门是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该领域现已产生产业聚集效应,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此外,厦门市政府还给予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
■创业环境
1、厦门是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同时也是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2、厦门市政府为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打破行业垄断、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为来厦门发展的创业者提供舞台。
3、厦门尽管是我国较早的经济特区之一,但与深圳相比,其商务成本还要低一些,很适合中小型创业企业发展。
七、武汉
目前,在武汉创业或工作的海归人员近800人,海归创办的各类企业约400家,其中300多家为高科技企业。
■优惠政策
1、回国博士每人每月可获得2000元的政府补助。
2、为留学生创办企业提供风险投资、政府基金等多种筹集资金的渠道。
■重点领域
高新技术产业:近几年,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武汉被称为“中国光谷”,是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电子商务领域:这在武汉虽是新兴领域,但由于竞争尚未白热化,反而具有较大的投资潜力。目前武汉的电子商务以实体产业为主体,技术与实体产业、主管业务相结合,正快速发展。
■创业环境
1、武汉在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兴建留学生创业园,现已建成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技术两个高标准综合园区,以及大学科技园、软件园、农业园等专业配套园区。
3、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金融、科教、信息、交通中心,工业基础雄厚,综合配套能力强,腹地广阔,发展空间较大。而且,武汉的商务成本远低于北京、上海。武汉的普通住宅价格仅为上海的1/3,劳动力成本则不到上海的1/3。
八、西安
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西安已成为海归创业的热地。仅西安留学人员创业园就吸引了600名留学人员,创办360余家企业,孵化了200多个高科技项目。
■优惠政策
1、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留学人员创业基金”,作为创业初期的“种子资金”。
2、安排一定费用支持留学人员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化活动。此外,高新技术成果和专利技术投资入股,经认定后其作价金额可达到注册资本的70%以上。
■重点领域
高新技术产业:航空航天、生物工程和新医药、电子信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高效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等行业,都是西安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政府扶持力度较大。
装备制造业:这是西安的传统产业,基础雄厚,市场广阔,优势比较突出,为海归企业的成果转化、产业链发展都提供了优质的外部环境。
■创业环境
1、与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相比,西安地价、物价、劳动力价格较低,创业成本相对较低。而从人才资源、科研实力上看,西安有39所高等院校、2000多家科研及技术创新机构。这一低一高形成西安独特的创业优势。
2、西安现有17家创业投资机构和100家相关机构,名列全国第4位;创业资本总量近13亿元,名列全国第5位;西安还建立了两家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拥有国家级软件产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产业园。
3、西安各种资源丰富,但由于经济不够发达,存在一些市场空白。这些空白,对有眼光的创业者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创业金矿。
九、成都
目前,在成都创业的留学人员近3000人,创办企业几百家。
■优惠政策
1、创业海归可优先享受成都高新区科技三项经费,有关部门并协助其申请贷款和有关科研启动资金、科研资助经费。
2、对海归创业提供创新基金小额资助。
3、给予博士后科研人员每人补助5万元。
4、高级人才所获得的奖励和股权收益,用于再投入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或投资新办企业的,免征个人所得税。
■重点领域
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成都高新区是国家七个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之一,现已聚集了英特尔、中芯国际等一批全球集成电路设计知名企业。
生物医药领域:成都拥有很强的中医药科研实力,成都高新区是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在原料药、中药有效成份的生物萃取方面已具有较好的基础,创业外部环境良好。
软件业:成都已将软件业定为主导产业之首,今后5年将集中力量,对数字娱乐、软件外包、集成电路设计领域进行重点专项支持,每年下拨3000万元资金重点扶持软件产业发展。
■创业环境
1、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枢纽城市,交通便利,商业发达,人才资源丰富,配套设施完善,是中国西部地区外商投资最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最集中的区域。
2、成都高新区先后成立了成都创业服务中心、成都高新区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信息安全产品专业孵化器、软件专业孵化器等27个孵化器。
十、珠海
据了解,珠海“留学生创业园”现已吸引500多位留学人员;这些留学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珠海软件产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优惠政策
1、凡入驻珠海留学生创业园的企业,均可免租金3年,而且在财税、水电、资金和人才引进等方面,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
2、设立留学人员专项资金,用于留学人员来珠海创业的项目扶持,特别鼓励留学人员在珠海创办IT、BT等高科技企业。
3、留学人员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符合一定条件的还可获得5万元以上资助。
■重点领域
医药产业:生物制药、医药器械制造业是珠海的优势产业之一,也是珠海市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电力自动化领域:珠海是我国中小型电力自动化企业最集中的三个城市之一,在技术先进水平等方面在全国名列前茅。
软件业:目前珠海软件产业总量已位居广东省第三位,吸引了金山软件、亚洲仿真、优特电力等一批知名企业,重点发展方向为网络游戏、多媒体应用。
■创业环境
1、珠海是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为鼓励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珠海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出台了《珠海市技术成果入股与提成条例》。科技创业政策环境优质,目前,留学人员在珠海开设的均为科技型企业。
2、珠海人力资源并不充裕,这是目前珠海存在的不足。
特别提醒
大多数人的想法是,创业一定要选择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因为那里有新鲜的资讯、先进的观念、优秀的人才、较大的市场、诸多的商机。事实上,大城市资源丰富、商机多多,但也存在竞争激烈、创业成本较高等不利之处。而东三省、西北和中部等地区,尽管没有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经济发达,但政府在扶持海归创业上面力度较大,往往能给海归提供更好更优惠的条件,而且,市场竞争较为平缓,空白领域相对较多。因此,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实惠。海归选择在哪个城市创业,要看该城市的综合评价和产业特色,并结合自己的创业目标,进行最佳定位,从而找到最适和自己创业的“风水宝地”。
什么是临空产业集群
临空经济有两个层次,一是航空城经济,即以机场为核心,发展航空客运、货运、物流、机场购物、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以及与机场相关的其它产业,从而使机场及其附近成为一个多功能经济体。如洛杉矶机场周边宾馆酒店、会展场馆、租车公司林立,成为旅游商务的一个重要中转站。这就是典型的航空港经济;二是区域经济发动机,即中枢机场作为地区的重要门户,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又包括两个层面:利用国际口岸的优势设立空港保税区或空港保税物流园区,形成保税仓储、物流中转、物流配送、国际采购、展览展示、加工出口以及其它保税延伸产业集群;利用航空运输功能,在机场所在地周边地区形成产业群,以及更广泛的地区内与空运、航空相关的产业集群。
临空产业,大致包括空港服务业、航天航空产业、物流快递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会展会议产业、现代制造业等。在广州新机场即将开通之际,临空产业的筹划也要与广州市的产业布局相适应。当广州工业布局重点往东南部发展时,东部的黄埔、开发区、增城正在起到工业主动脉的作用,以铁路、公路、海运为依托,产业形态以高新技术和制造业为主;而南沙发展临海工业,是广州下一个工业主动脉,以海运为依托,产业形态为适度重型化;以新机场为核心的周边地区发展临空产业,也可能成为广州市一个新的产业动脉,以空运为依托,产业形态为轻型化、高附加值。这样,如果说东部产业带在近十年为广州市经济起飞发挥了龙头作用,那么,轻型化的临空产业和重型化的临海产业将在今后20年为广州市经济新的腾飞增添新的动力。
临空经济与临海经济的发展是充分利用港口(空港、海港)的一种经济形态,对广州来说是走向世界的桥梁,因此,临空经济与临海经济的发展将有助于广州建立国际大都市的远景蓝图的实现。同时,这也将要求对“东进、南拓、北优、西联”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补充新的内涵和元素,即东进必须考虑增城的发展和与东莞的对接,南拓必须考虑南沙临海产业的发展,西联必须考虑广佛经济圈的构建,而北优必须考虑机场临空产业的开发。
事实上,机场所在城市如何充分发挥优势,推动本地及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必须密切关注的课题。北京顺义区的天竺空港工业开发区经过10年发展已经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足鼎立,顺义也连续几年成为北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区县之一。上海长宁区的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大连甘井子区、四川成都双流县、陕西渭城区的咸阳航空港产业园、天津空港国际物流区、深圳宝安区、珠海机场航空城等等都在思考发展临空经济。
新白云机场的开通将为广州临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因此,广州临空经济的发展,一要规划好临空经济开发园区,可将原花都机场经济开发区的规划扩大和提升;二要重新对白云区和花都区的规划进行调整、修订,使两区的经济发展承担更多的临空经济元素;三要对机场交通有更为前瞻和广阔的视野,使临空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尤其是在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要使周边地区可以快捷地进入机场而不必经过市区。
广州临空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民航业的发展的,白云机场不仅要成为大型客运中心,而且还要成为大型货运中心,为此,组建国际性航空货运公司十分必要。地方政府也要在50平方公里左右的航空港经济、1000平方公里左右的狭义临空经济集群(如广州市区)、3000~5000平方公里左右的广义临空经济集群(如珠三角)等三个层次上制定发展思路,努力用10~15年时间使临空经济为广州经济建设增添后劲。
参考资料:http://www.guangzhou.gov.cn/node_691/node_609/2006-05/1148546873107293.shtml
哪些城市最有前途
首先声明,一线城市除外,资源最聚集的城市,没什么好比的。 有希望的城市必须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三条以上高铁通过,成为轨道交通时代的节点城市。
二是近十年来人口大幅流入或者起码在回流。
三是当地教育资源给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四是人均本外币存款较高,可以支撑当地的消费与建设。
五是GDP增长较快。
在排名中,会综合考虑城市所在的区域,经济教育文化的存在感,以及已经显示出的未来引擎。
1、南京
根据新的到2030年的八纵八横高铁规划图,有四条甚至更多高铁通过的高铁节点城市分别为沈阳、天津、济南、石家庄、合肥、杭州、南京、郑州、武汉、长沙、重庆、贵阳、成都、西安、兰州、银川,从到中国核心区域经济地带的距离看,最有红利的城市分别是郑州、武汉,其次是济南、长沙等地,四小时左右到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
▲中国高速铁路网中长期(2030年)规划示意图
一度位居江苏省内GDP第三的南京,2014年超过无锡,目前对于苏州的追赶态势已经形成,加上省内资源集聚,影响力辐射到安徽东部地区,未来必然成为江苏省内最主要的城市。
在35个城市人口流入排名中,南京常住人口从2009年到2014年流入50万人口,低于苏州的123万,但南京的教育资源远好于苏州,高校53所,比杭州高得多,南京发展有强大的高等教育作支撑。
2015年南京GDP9720.77亿元,人均本外币存款32.14万元,在长三角的三个省会城市中,略低于杭州,远远高于合肥,超过将近一倍,但增速超过杭州。
关键是南京文化底蕴丰富,教育资源得天独厚,几乎可以跟上海等地媲美。加上安徽等地人力与人才资源东移的倾向,对于南京发展是个不小的推动。
2、苏州
苏州并没有那么多高铁线通过,但苏州几乎是最受惠于外向型经济的城市。从新加坡工业园区,到目前兴盛的工业园区和新区,苏州几乎被打造成了东亚发达国家的某个新城。
可贵的是,苏州几乎完整地保存了原有的古城,几乎是我在国内惟一看到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留下了丰富的资源,我们不得不为当时决策者超前的眼光赞叹。
▲苏州
苏州从2009年到2014年流入了123万人口,在35个城市中排名第12位,从2005年到2015年,GDP增长了257%,在33个城市中排名第17位。
随着外贸的下行与制造业的衰落,苏州遭受打击,外资撤离或者僵化,导致苏州企业逐渐下行,而苏州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也一蹶不振。
这两年,成立于1993年的国际包装、造纸行业巨头芬兰斯道拉恩索集团旗下的苏州紫兴纸业企业,关门了。
2015年12月,在苏州扎根16年,曾经无比辉煌的诺基亚苏州工厂关闭。
2015年10月,总部位于苏州张家港的国内民营玻璃巨头华尔润被爆停产清算。
2015年7月,韩国三星电子的代工企业、位于苏州吴江的普光电子倒闭。
2014年11月,苹果供应商苏州联建宣布倒闭,公司最辉煌的时候,员工多达两万余人。
2014年11月,位于苏州胥口镇的诺基亚手机零部件供应商闳晖科技陷入停产。闳晖科技最辉煌的时候,员工多达上万人。
苏州的GDP低于深圳,但苏州的投资远高于深圳,而消费远远不如深圳。这是苏州之痛,当地的经济结构与创新能力不如深圳,必须经历一次凤凰涅槃。目前房价上涨,只是货币现象。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根据最新的数据,截至6月末,苏州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7504亿元,同比增长9.35%。苏州最新常住人口为1061万左右,人均约25.92万,低于南京。而苏州最新流入的人口在大幅下降。
苏州可列入未来将发生巨大蜕变的城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不会下降。
3、武汉
武汉是高铁节点城市,与郑州争夺航空枢纽,与郑州不同的是,这是一个传统意义上重要的港口城市。
在2009年到2014年间,常住人口流入123万,与苏州相同,不同的是,直到现在,武汉人口还在大幅流入。这是由不同的发展阶段造成的,总体而言,一线城市的人口、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流入在下降,人口在回流到中部地区。
2015年,武汉的人均本外币存款这18.28万元,略高于天津。GDP十年来增速却排名在33个城市的第三位,高达387%,仅次于长沙、重庆,这是个仍然在大规模投资、大规模导入人口的城市。
重要的是,武汉的高校家数86所,在国内都首屈一指,如果把这个教育资源给深圳,深圳就飞了。在武汉经济下行时,两湖流域给深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基础。
▲武汉
毫无疑问,这个中部重镇还会借着高铁的东风、庞大的基建与教育的力量,继续发展下去。
4、杭州
在浙江省内,没有可以与杭州竞争的城市,而浙江又是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祥地,在杭州西湖周边风景胜地,除了各种疗养所、政府军队学校等机构,基本上都是操着浙江各地口音的“老板”们。
而在杭州城区,则可以听到各地口音,在一财公布的截止到2014年的35个城市排名中,杭州排名第15位,实际当地人感觉会更多,因为西湖边上已成交通要通,堵车与北京有的一拼。这座城市从围绕西湖,改为围绕钱塘江。
由于企业主多,杭州的财富沉淀很深。在长三角除上海以外的重要城市中,杭州的GDP总量最高、居民本外币存款最多。2015年GDP总量达到10053.58亿元,人均本外币存款为33.12万元,都略高于南京。如果算是单独的国家的话,已经可以列入发达国家行列了。近两年南京、合肥房价狂涨,但杭州并没有怎么涨,是因为杭州房价已经涨到不耐烦了,早就跻身房价的1.5线城市了。
▲杭州
在转型的过程中,杭州钢铁厂出问题,对杭州影响并不大,不像鞍山钢铁厂,因为此地经济增量,足以消化转型阵痛。
这座旅游城市已经成为人口多到吱嘎作响的经济重镇,有着不小的野心,绝不愿意成为上海的附庸。现在电商重镇除了深圳,就是杭州,在我参观过的创意产业园中,杭州相当活跃。现在各个地方普遍铺开金融小镇、特色小镇,成为杭州的有益补充,连乌镇都成为一个房价挺高、杂揉水乡与现代色彩的特色IP了。
杭州也有问题,市内交通规划并不通畅,高等教育也落后于南京、合肥等城市。杭州仅有39所高校,远低于合肥的60所与南京的39所,在校大学生人数与研究生人数也远远不及合肥、南京,这对于杭州来说是个隐患。当然,杭州可以通过环境与财富吸引其他地方的人才入驻,这是现在正在做的事。
5、合肥
合肥最近半年以房价增速居全国第一而威震四方,这是补涨,在长三角地区的省会城市中,现在轮到合肥了。并且,合肥的土地政策等非常明智的。
合肥发展较快,2005年GDP为853亿元,2015年为5660.3亿元,十年增长6.63倍。2016年2016年上半年,安徽省生产总值1102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6%,合肥2575.5亿元,按可比价增长9.4%。关键是服务业在提升,服务业对GDP的贡献超过工业,说明这个城市进入有活力的细分发展时代,而不是几家央企“企业办社会”包打天下,办死了社会。
▲合肥
在长三角省会城市中,合肥是发展较为落后的一座城市,底子不厚。本外币存款在长三角省会城市中排名最低,并且是低一半以上。以2015年的数据看,本外币存款总量11193.71亿元,人均本外币存款是14.37万元,跟南京、杭州人均33万元没法比。
从2009年到2014年,合肥人口流入在全国35个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七,五年流入34万人,说明合肥对全国人民的吸引力还比较弱,存在感主要是在省内,现在逐渐向长三角渗透。
但合肥有一项优势,在长三角省会城市中,合肥的高校数量是最多的,比南京多7所,比杭州多21所!合肥得到了排名靠前的中科大,这才有了科大讯飞等公司,合肥经济腾飞时人才储备较优厚。
虽然合肥的经济增长、人口增长不如天津等城市,但从存地感和经济腹地来看,还是把合肥列入了看多城市序列。
6、郑州
我对郑州的偏爱已声明远播,这不是一种文化上的爱,而是基于大势形成的客观判断,形势比人强。毫无疑问,郑州已经成为中原最受人关注的城市。
▲郑州
郑州跟武汉一样,是高速轨道交通上的城市,有七条以上高铁经过,郑州是最受益于铁路发展的城市,孙中山先生的铁路梦想,今天在郑州这座城市身上得到了体现。除此之外,郑州与武汉争夺的航空枢纽地位,围绕临空新城的布局,有可能再次上演郑东新区发展的辉煌史。
以往河南的人口结构不合理,儿童多、老年人多,到了青壮年时期,散落到其他城市群打工去了,这是一个向外输出人口红利的地区。但近些年,人口流动有了变化,青壮年人口占比上升。
根据35个城市的人口流入数据,从2009年到2014年,郑州流入人口排名高居第6位,起码是河南省内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
得益于产业转型与制造业西迁,郑州工业发展引人关注。根据《经济学人》信息部(EUI)去年8月发布的信息,郑州这个人口高密度地区的产品出口年度复合增长率已经达到53%,在EUI指数中排列第二。2005年,郑州GDP为1650亿元,2015年为7315.2亿元,十年增长了44.3倍。郑州高校数量56所,不如南京、武汉,但高于天津,大学生在校人数高于成都,低于武汉。换句话说,郑州拥有人口与人才两方面的优势。
郑州的劣势也很明显,市场经济发展滞后,使得规范的市场经济发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无论是乞讨、假文物、金融规范化等方面,名声并不算太好。从文化上来说,中原地带的商业文明在近代已经较为落后,现在需要有奋起直追的过程。虽然有一定的教育资源优势,但未受过专业训练的劳动力更为庞大,需要十年以上的培训过程,才能形成训练有素的劳动力群体。
7、成都
四川省内,现在没有、将来也没有可以与成都竞争的城市,以前可以竞争的重庆已经被划出四川,成为独立的行政区。
成都是个适合人居的城市,其小麻将与酒吧之风相得益彰,并不奇怪,每年的超男超女比赛有那么多人来自四川。
▲成都
似乎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创新无缘,但成都有个行业与吃喝玩乐密切相关,那就是游戏。据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5年底,成都高新区已聚集游戏企业400余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82.4亿,同比增幅35.97%。近3年来,活跃在成都范围内以移动互联网、游戏为投资方向的基金不下30支,包括经纬创投、联想之星、德迅资本、凯晟资本、IDG、真格基金、宝利来、富坤创投等。当然,也存在着小散乱、倒闭多的情况,但产业链条已经发展起来。
成都的房地产价格在省会城市里并不“养眼”,主因是推地多、库存量大,今年上半年住宅有所好转,据四川中原地产2016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主城区商品住宅供应面积434.01万㎡,环比下降18.85%,同比下降20.62%;成交面积466.75万㎡,环比下滑1.42%,同比上涨11.88%。2016年上半年成都楼市意外呈现出暖意,也只是微暖,而商业地产依然是成都的老大难问题。
商业地产让人头痛。据四川中原地产2016半年报数据显示,成都商业库存仍高。商铺存量1273万㎡,去化周期7年;写字楼存量332㎡,去化周期6年;公寓存量357万㎡,去化周期3年。
成都常住人口从2005年到2015年,十年增长244.8万;成都高校多达56所,与郑州持平。在校研究生高达7.85万人,说明当地的研发力量较强。成都的本外币存款人均在20.11万,远高于合肥,与东部沿海地区基本持平,并且消费的意愿非常强。
四川9月初新设自贸区,四川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自贸试验区将主要设在成都,这对于成都来说,属如虎添翼。
8、重庆
与成都一惯不对眼的重庆独立成市,是中国最大的直辖市,土地资源是直辖市里最多的,可以理解,因为周边是大农村。
重庆这几年非常耀眼,因为GDP增速非常快,几乎快成了一个神话。2016年上半年31省市GDP同比增速数据显示,西藏、重庆、贵州3个省市该项指标领跑全国,GDP增速分别为10.6%、10.6%、10.5%,重庆已经十个季度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位于全国前列。
▲重庆
重庆的金融、投资等均位居全国前列。但重庆基数低,从财富积累看,重庆本币外存款总额与成都相差无几,一算人均就非常糟糕,只有成都的47%,奇怪的是重庆的消费并不差,说明此地贫富差距还是比较严重。
重庆去年常住人口3016.55万人,是成都的1倍上,普通高校比成都多8所,但在校研究生人数不如成都。
在西南地区,成都、重庆是通向中东、欧洲与东部的三个交通节点,就此融入了全球经济。重庆文化极有特点,解放碑的时尚在全国小有名声,此地穿梭的长江大桥,预示了近几年重庆的经济底线何在。
9、天津
天津是个很长时间没有存在感的直辖市,主因是离北京太近,虹吸效应吸走了大部分资源。以往的商业之都,到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街面上已经不忍直视。
天津入选的理由是,北京资源真的盛不住开始外溢了,天津这座城市从谷底翻身。天津去年GDP增长9.3%,基本与重庆并驾齐驱。但天津的劣势在于,虽然人均GDP在2011年超过了原来的老大上海,但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上海相比有不小的距离,天津的GDP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居民收入,而是成为重大项目的投资,这是一个政府主导意志甚至比上海更强的城市,这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为未来的发展埋了几颗地雷。
▲天津
天津去年本外币存款总额28149.37元,人均18.20万元,低于南京等城市,高于重庆,这与天津给人的印象相同,不如其他东部沿海地区,过得还可以。但考虑到重化工业较多,转型仍然是件非常辛苦的工作。天津自贸区落子,进口车等销售一直在全国独树一帜。
京津冀一体化,北京不能独立支撑一个城市群,北京周边的卫星城与天津是最受益的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天津定位非常清晰: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其本意似乎是想要回到曾经的北方金融中心、商业中心、航运中心的定位上。我曾经去过天津高新区,政府效率还算不错。天津普通高校55所,比成都仅少一所,教育资源算是相当的丰富。
对于天津来说,最难的问题是重建独立品格,以及市场化的深入。
10、厦门
厦门人口数量无法与一些省会城市媲美,架不住海边城市月白风清、颇具风情,最近的房价涨势显示,福建最受欢迎的城市只有一个——厦门。
从2009年到2014年,厦门常住人口增加了139万,在全国35个城市中排名第11位,五年增加了33万左右,这数据来看,这座城市居民富裕,有雄厚的财富根基,消费实力强劲。
▲厦门
厦门算是个特色旅游城市,与大理等特色旅游城市相比,腹地更广,工业基础更发达,与台湾经济对接的首个获益城市。步入厦门机场,小巧、规划合理、高效,跟厦门城市一样具有特色,与其他城市一味贪大的巨无霸规划完全不同。
厦门是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结合点,根据厦门市政府今年出台的《厦蓉欧班列国家物流新通道建设工作方案》,今年厦蓉欧班列计划发运100列、4500个集装箱,货值4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实现全年对开2000列,8万个集装箱,货值783亿元。
长沙市“22条人才新政”出台,其背后藏有怎样的“用意”
用意一:引导人口快速流入,助力经济发展。
过去15年,长沙作为人口大省湖南省会城市,从常住人口的流入量而言,其速度显然是过慢的(2000年到2016年长沙市全市总体人口从613.87万增长到764.52万,增长才150万,其中市区人口从212万增长到411万,不足200万,高档人才的流入就更是偏少。
而未来的竞争是人才战略的竞争,企业的发展如此,城市的发展亦如此。若2020年长沙想实现1000万人口规模,按过去的人口流入速度显然难以达到,此次下点“猛药”是想尽力完成该目标。 毕竟有了人口的持续大规模流入,在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的同时,又可以大大减轻人口老龄化老年抚养比上升对长沙未来经济、政府财政负担造成的影响,可谓益处多多。
移除根据统计局汇编——刘小兵
用意二:有效规避“520楼市调控”影响,实现弯道超车抢人才与保土地财政的“双丰收”
长沙是全国出了名的楼市成交量大但房价低的城市(也因此多次获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其GDP排名全国13位的城市,房价多年徘徊在全国30多位;其人均GDP排名中部省会城市第一位,房价却在中部省会城市倒数第一。再加上长沙在湖南省内的首位度也非常的高(GDP占湖南省30%)。 而首位度高的一个最大优势是可以快速聚集全省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毫无疑问,长沙市地方政府在进行全国城市房价的横向对比时,是没有调控的任何动力的。
移除新路标地产(长沙)——刘小兵
然而,虽然长沙商品房均价相比其他大部分一二线城市要低,但去年的楼市涨幅却不少。2016年度全球房价年度涨幅排名前50的城市,分别来自17个国家,其中中国最多,有19个城市上榜( 合肥、厦门、南京则分别跻身排行榜的一、二、三名,其年度房价涨幅均超过40%,合肥更是上涨了48.4%) 。其中以“去库存”为楼市主基调的长沙排名第23位,房价年度涨幅为16.5%。于是迫于一系列的压力,长沙市政府不得不出台了升级版的“520"楼市调控政策。
但作为长沙市政府层非常清楚,年均超过2000万的楼市成交量里面,早已超过60%的量来自外地客户(尤其以地县客户为主)。如果按长沙“520楼市限购政策严格执行下去,其对于长沙楼市未来的成交将会是怎样的“打击”,对长沙土地的财政收入与GDP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长沙政府层面难以接受的,更何况这几年长沙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等工程所造成的地方财政支付压力巨大,都说作为地方政府的长沙领导层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于是以积极响应党中央创新创业号召为名,以吸纳高校毕业生、高技术、高精尖人才的”三高“人才为手段,即可为长沙未来产业规模化提供人才保障以实现经济的发展,更可以在当下利用其他房价过高的一二线城市不得不进行限购、限贷、限价、限售的“四限”调控政策,来实现长沙楼市的平稳发展,
实现楼市与经济的弯道超车,确保人才与土地财政的“双丰收”。不得不叹服于政策制定者的高明之举。
总之,不管是未来城市经济的发展还是楼市的发展,城市对人口正流入量的依赖将日趋严重。也正是因为深刻的读懂了这一点,长沙市政府的才敢于在这个时间节点,通过“人才引进政策”的发布,希望来个真正的“弯道超车”。从某种程度而言确实是高明的之举,只是这种经济发展的之举,无疑也冒了一点“政治”选择的风险,是否能成为智慧选择只能留给时间去证明了。
此刻,心底突然有一个问题:从5月20日出台”520楼市调控升级政策“,到6月21日发布“22条人才新政”(对专科及以上学历或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人才首套购房不受户籍和个税、社保缴存限制 ),前后就一个月时间,是不是早就计划好了的实际点,故特意选择520这个特殊的日子发布,其实是想说:我是真的爱你们,也欢迎你们——因为长沙房地产离不开你们。
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长沙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长沙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基本现代化,必须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始终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聚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全面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根据《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中发﹝2016﹞9号)、《中共湖南省委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湘发﹝2016﹞27号)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措施。
一、深入实施“芙蓉英才星城圆梦”推进计划
1、
实施高精尖人才领跑工程。未来五年,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
引进培养10名国际顶尖人才、50名国家级产业领军人才、200名省市级产业领军人才。对上述新引进培育的三类领军人才,分别给予200万元、150万元、100万元奖励补贴,同时分别按200、150、100平方米标准以区域同期市场均价给予全额购房补贴。
采取“一事一议”方式,通过股权投资与资金资助结合,对产业领军人才及团队可给予1000万元项目资助;对我市产业发展有重大贡献、能带来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产业领军人才及团队,最高可给予1亿元项目资助。
2、
实施紧缺急需人才集聚工程。未来五年,围绕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国家创新创意中心、国家交通物流中心,重点在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现代服务、社会民生等领域,引进培育2000名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定期发布长沙市紧缺急需人才需求目录,
对入选市级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的,根据人才类别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15万元奖励补贴。
加大军民融合科研人才引进力度,
对自主择业在长创新创业的高层次军事科研人才,综合其职称与科研能力,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15万元奖励补贴
,对创业团队项目给予100万元启动资金。
3、
实施青年人才筑梦工程。未来五年,吸引储备100万名青年人才在长就业创业。实行高校毕业生“零门槛”落户,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全日制本科及以上高校毕业生凭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即可办理落户手续。
对新落户并在长工作的博士、硕士、本科等全日制高校毕业生(不含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两年内分别发放每年1.5万元、1万元、0.6万元租房和生活补贴,博士、硕士毕业生在长工作并首次购房的,分别给予6万元、3万元购房补贴。新进我市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博士后科研人员,给予10万元生活补贴。
建设200家左右就业见习基地,全面满足高校毕业生见习需求并给予见习补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全市每年统筹5000个左右基层公益性岗位吸纳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对高校毕业生创业者,给予创业培训补贴、一次性开办费补贴和经营场所租金补贴。每年遴选100个优秀青年创业项目,按不超过其实际有效投入的50%,给予最高50万元无偿资助。对在长高校院所引进和新培养的国家“青年__”入选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青年长江学者”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四青”人才,给予20万元奖励补贴。
4、
实施“长沙工匠”铸造工程。未来五年,重点围绕先进制造领域,培育引进15万名技能人才、3万名高技能人才。建立职业技能晋级奖励制度,
对企业引进和新获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职工,分别给予2000元、5000元奖励
,对新引进培育的高级技师在长首次购房的,给予3万元购房补贴。组织和引导各类技能人才参加国内外技能大赛,对获奖选手及输送单位给予配套奖励。对新引进或获得“中华技能大奖” “全国技术能手”及相当层次奖项的高技能人才,给予100万元奖励,并给予用人单位50万元奖励。每年组织开展“十行状元、百优工匠”评选竞赛活动,对获奖者分别给予6万元、3万元奖励,并优先推荐劳模评选。办好5所示范性高级技工学校,依托技工学校、高职院校创办新型技师学院。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推动职业院校、技工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技能人才,
市属职业院校、技工学校每年累计输送100人以上中级及以上技工,且与企业签订3年劳动合同的,按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院校奖励
。支持建设30家以上国家、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以上国家、省、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给予相关配套支持。
5、
实施国际化人才汇智工程。未来五年,支持各类用人主体多渠道引进2000名海外专家、20000名留学归国人员。每年评选10个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给予30万元的经费资助,对于符合条件的其他海外专家引智项目,根据项目情况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15万元的经费支持。
支持归国留学生来长创新创业,对归国留学博士给予10万生活补贴
,对硕士、本科毕业生给予国内高校毕业生同等待遇。支持外籍人才在长创新创业,外籍人才申报市级创新创业项目、科学技术奖项,可享受国内人才同等政策待遇。选聘海内外知名人士进入长沙高端智库,发挥高端智库在决策咨询、聚才引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切实加大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力度
6、
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发展。充分把握“两型社会”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湘江新区等国家战略示范区(新区)的政策优势和载体优势,加快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高铁会展新城、临空经济示范核心区和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重点功能片区建设,推动各产业园区大力聚集创业要素、完善创业服务、加强创业扶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新创业集聚区。支持产业园区、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行业组织和高校建设200家以上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商贸集聚区等创业孵化平台,按有关政策分别给予20-200万元建设经费支持,对运营情况良好、孵化成效突出的,按有关政策每年给予20-50万元奖励。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健全激励服务机制,
广泛吸纳知名企业家、知名创投人、专家教授、资深创客等开展创业辅导,对优秀创业导师,给予每人2-5万元奖励
。
7、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未来五年,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建设300家以上国家、省、市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对获批的国家、省、市级平台分别给予每家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经费支持
。以“一事一议”方式重点支持在长高校院所建设1家以上国家实验室。大力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支持组建军民融合研究院。
支持企业建设30家以上院士专家工作站、30家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0家以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分别给予每家100万元、100万元、60万元经费支持
。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企业、科技社团在长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对获批国家级示范机构的给予100万元经费支持。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批后给予50万元建设经费支持,对运行良好、绩效突出的,按有关政策每年给予一定工作经费支持。采取发放科技创新券的方式,支持中小微企业向各类创新平台购买检验检测、技术开发等科技创新服务。
8、
强化人才创业贷款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对人才创办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设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及采用股权、知识产权、商标权等质押贷款,给予风险分担支持。放宽人才创业小额担保贷款额度,个人、合伙经营、小企业贷款最高额度分别提高至20万元、50万元、300万元,
并给予两年财政全额贴息
。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体系,设立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鼓励区县(市)及园区新设、参股或控股融资担保机构;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企业融资增信,对为人才创办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按有关政策给予补贴。
9、
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发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构建规模不低于8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基金、创投引导基金等各类扶持基金。
支持企业股改、挂牌、上市融资,对上市、新三板挂牌、湖南股交所挂牌的,分阶段给予不低于400万元、120万元、30万元补助,并给予一定奖励
。大力吸纳国内外私募股权(含创业)投资机构来长投资,对符合条件的私募股权(含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机构,自其获利年度起的5年内,前3年、后2年分别按不超过其净收入的2%、1%给予奖励。对符合条件的基金产品,在基金存续期内,每年度按不超过企业当年利润总额的5%给予奖励;如为有限合伙制企业,其自然合伙人每年度按不超过个人所得的4%给予奖励。
10、
实行人才动态支持政策。设立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体系,对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或核心成果转化情况进行动态跟踪支持,其企业或成果在三年内实现年营业收入首次超过2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的,综合质量效益情况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100万元、300万元奖励。将高层次人才创新创意产品及时纳入长沙市创新产品目录。
对非政府采购中企事业单位首次采购使用创新创意产品,给予采购单位实际采购价10%、最高50万元补贴,大型装备可最高补贴200万元
11、
拓展人才交流互动平台。
支持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和行业组织在长举办学术会议、专业论坛和科技会展等活动,对符合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的,给予实际支出50%、最高100万元资助。
支持各类人才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技术交流和研修深造,对所需费用给予一定补贴。设立长沙人才研修院,举办人才高端论坛,推动创新创业人才与专业服务机构、企业进行资智、企智对接。支持引导各类产业人才协会发展,发挥其在人才评价、人才交流、权益维护、专业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对运行规范、成效明显、贡献较大的人才协会给予奖励补助。鼓励依托我市支柱产业,建立全国性高端产业人才联盟,对其重大活动给予经费补贴。
三、扎实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
12、
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健全完善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允许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编制使用计划和核准的岗位限额内自行组织实施公开招聘,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内调整专技岗位,设立特设岗位用于引进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
对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的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可采取直接考核、考察的方式招聘
。支持市属高校申报人员总量管理改革试点,依法自主管理岗位设置和自主设置教学教辅机构,允许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实践经验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兼职。探索建立企业培育和市场化选聘相结合的市属国企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市属国企、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和职工工资总额。
13、
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突出市场评价,进一步提升企业行业在人才评价中的话语权,建立以能力、业绩、薪酬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对全市高层次人才按照国际顶尖人才(A)、国家级领军人才(B)、省市级领军人才(C)、高级人才(D)等类别进行评价认定,享受相应政策待遇。出台高层次人才评价认定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体系,建立考核评估、激励和退出机制,对创新创业成效突出的,持续予以奖励;对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取消相关待遇。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放宽职称评审前置条件,对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作统一要求
,在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开展职称自主评审试点。
14、
建立人才引进培育奖励制度。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人才中介组织等引进和举荐人才。
对成功引进培育国际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省市级领军人才和市级紧缺急需人才的用人单位,按每新引进培育一人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奖励;对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在技术研发、课题攻关、项目合作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按其所付薪酬的30%,给予用人单位单人最高20万元奖励,同一单位每年最高奖励50万元。对为我市引进国际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省市级领军人才和市级紧缺急需人才的中介组织,按人才类别每引进一人分别给予50万、20万、10万、5万元奖励,同一单位每年最高奖励100万元
15、
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方法。通过省市联动,每年举办 “芙蓉英才”交流大会暨长沙人才交流周活动,定期面向海内外举办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创新创业大赛等引才引智活动,组织园区、用人单位
到境内外人才集中城市开展专项引才活动
。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团体的驻外机构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加快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出台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的具体办法,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人才中介组织和猎头机构,提高人力资源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
16、
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鼓励市属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离岗创业,5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并同等享有职称、社保等权利
。鼓励人才携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在我市实施转化和产业化,对转化项目经评审给予最高300万元资助。市属高校院所和国企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净收益,以不低于70 %的比例归属成果完成人或团队。鼓励在长高校院所、企业面向市内单位开展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按单个技术合同成交额给予2%、最高30万元奖励,主要用于奖励相关科研人员。鼓励在长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在市内企业兼职从事研发工作,按规定获取相应报酬。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鼓励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一线、小微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探索推行市属国企科技人才的股权和分红激励制度。
四、全面升级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17、
打造人才安居家园。优化外籍专家申请永久居留受理服务。为尚未取得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才及其配偶子女,办理居留期不超过5年的居留证件或入境有效期不超过5年、停留期不超过180日的多次签证。加大人才安居保障力度,优先保障人才公寓建设用地,鼓励区县(市)、园区建设精英社区(国际社区)、青年人才公寓。入选A、B、C、D类的高层次人才,享受长沙户籍人口购房政策;
在长工作、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或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人才,首套购房不受户籍和个税、社保缴存限制。对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高层次人才不受缴存时间限制。
18、优化人才子女入学和配偶随迁服务。
经市级认定的A、B、C类高层次人才,其子女可在市属中小学校、幼儿园选择就读入园,入选市级紧缺急需、贡献突出的D类高层次人才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根据人才意愿和实际情况,相对就近统筹安排
。优化园区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名校进园区,并新建1-2所高水平国际学校,满足各类人才子女教育需求。做好高层次人才配偶安置工作,原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可按对口部门予以安排,其他类型的由有关部门(单位)优先推荐就业。
19、
提升人才医疗保障水平。在
市属三甲医院开通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
,配备健康顾问和就医服务联络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先诊疗、健康管理和咨询服务。每年为A、B、C类人才免费提供1次医疗保健检查和1次专家疗养;每两年为D类人才免费提供1次医疗保健检查。
20、
构建一体化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市领导直接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
建立A类人才直通书记、市长渠道
。整合相关部门职能,建设集人才项目数据库、人才管理、项目申评、人才信息发布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和手机客户端APP。在各级政务中心设置人才服务窗口,配备人才服务专员,为各类人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融资对接、业务办理等服务,构建人才办事“只跑一趟路、只进一张门”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实施人才服务“一卡通”制度,向高层次人才发放“长沙人才绿卡”,人才凭卡可优先办理出入境、落户、社保、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业务。
21、
完善高层次人才荣誉体系。设立创新创业杰出人才奖,
每两年评选一次“杰出人才奖”“功勋企业家奖”“青年英才奖” “创新贡献奖”“星城友谊奖”等奖项
,颁发荣誉勋章并给予奖励。鼓励支持各行各业人才参加国际国内权威荣誉奖项评选,并给予配套奖励。探索建立永久性人才激励阵地,以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命名道路、公园等公共设施。依托现有场馆建设“星城英才”展示馆。
22、
健全人才优先发展工作保障机制。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建立党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人才工作汇报和“定期议才”制度。进一步明确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任务和工作规则,充分发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作用,提升市委人才办统筹协调功能,配齐配强各级人才工作力量。
加大财政资金保障力度,优先足额安排人才专项资金。
建立以人才投入强度、人才数量素质、人才成果贡献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强化人才工作考核。建立人才工作督查机制,对政策落实不力,服务不主动、不作为、慢作为的,及时问责处理。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聚焦优秀创新创业人才,讲好长沙人才故事,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按照本文件精神,抓紧制定具体办法和操作细则,确定责任领导和具体责任人,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各区县(市)、园区要抓好工作落实和政策衔接,并结合实际制定既全方位承接又差异化激励的配套措施,构建全市统筹联动、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格局。
石家庄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石家庄发展前景看好
1、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
石家庄现有优势产业:
?? 医药 :是全国抗菌素和化学原料等的重要生产基地 ,在今后的发展中要以原料药为基础,积极发展成品药、保健药,并推进生物工程药品的研发与生产。
?? 纺织:现已建立以棉纺织、印染为主的纺织工业体系 ,今后的发展应以精深加工、服装加工和新型纺织材料的研发为方向。
?? 华北商埠:现以小商品零售批发的集贸市场为特色,今后的发展应着重提高商品的品种、扩大市场的辐射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成为华北地区著名的商品服务大城市。
?? 北方特色农业:在现有基础上,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并拓展农产品的后续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今后发展中应积极培育和加快发展的产业类型:
?? 高新技术产业:引进新技术产业,着重与制造产业关联密切的科技开发和创新,建设首都经济圈内中小企业的创新基地。
?? 教育产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为新型制造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高水平技术工人。
?? 临空产业:发展以航空加工业、仓储物流业、服务贸易业为特征的现代物流业及以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等加工业为导向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业。
?? 房地产业:增强城市的聚集能力,提高城市对人口居住活动的吸引力。
?? 旅游产业:充分发挥地区旅游资源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文化产业:结合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文化设施和文化事业,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2、石家庄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
要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延伸产业链,发展关联和接替产业;在多种优势资源综合开发的基础上,进行优势组合,形成产业集群,并不断培育新增长点。
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和互动效应,培育产业集群。要形成产业集群,就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集聚有大量同业和相关产业的公司,凭借产业链而建立相互的关联;需要建立相应的有支撑性的制度结构,促进企业在地方网络中密集地交易、交流和互动,从而形成多个产业集群。
3、产业的非均衡发展
石家庄经济发展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仍需要按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补好重化工工业化的课,进一步实现高加工度化和信息化,奠定好工业发展的基础。
另一方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制造业重组的同时,要与发展信息、金融服务业结合起来,将发达国家三个阶段的重组任务比较集中地予以解决,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石家庄应针对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现状,采取非均衡性倾斜发展政策,工业产业倾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并以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迅速向技术集约型的工业化时代推进。第三产业向提升经济控制功能的目标迈进,强化金融、产权交易和资本集聚流通的功能。
4、空间扩张的规模与质量
石家庄在今后一定时期内,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将是城市空间扩张的重点。依托产业空间的扩张,促进城市空间地域的向外推进。
城市空间的拓展应遵循产业成长和扩散的一般规律,有选择地围绕特定产业的空间需求,成规模集中开发特定区段,避免城市的无序蔓延。
在城市空间扩张的过程中,需加强对空间使用质量和土地使用效率的控制,针对扩展空间的区位条件、环境要求和产业集群安排,建立各自适宜的、符合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项目准入制度,以可能的产出作为评价要素,保证空间质量和高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