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财经 > 热点百科 > 产业发展 >

全国碳市场交易低迷,怎么走出困局?

自迅分享

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全国碳市场多数交易日的挂牌交易量甚至跌至10吨,总交易金额不足600元,全国碳市场交易逐渐低迷。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碳市场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看看吧!

全国碳市场交易低迷

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开市,纳入管控的全国2000多家火电企业于2021年年底完成第一个履约期,这期间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1.79亿吨碳配额,其中75%的交易发生在最后一个月。

从国内试点区域碳市场以及国外碳市场的经验看,一个履约期结束后,碳市场将迎来一小段交易量下降的淡季。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陡降。今年1、2、3月线上挂牌交易和线下大宗交易总量分别为135.2万吨和889万吨。

一季度的数据并不令人意外,业界原本预期二季度交易量会回暖。因为按照正常的时间安排,二季度将完成第二个履约周期的碳数据核算,制定新一年的基准线,以及发放配额。控排企业进入第二个履约周期的交易周期。

然而,二季度全国碳市场的交易数据更加惨淡。4月、5月,以及6月头两周,大多数交易日的挂牌交易量都只有10吨,4月和5月的大宗交易总量也仅有不足300万吨;交易价格则保持在55元—60元/吨之间。

大型发电集团由于机组效率较高,拥有的碳配额盈余较多,是全国碳市场主要的配额出售方。来自地方某发电集团的碳市场人士对《财经十一人》表示,近期没有在全国碳市场交易,主要是对碳价前景看涨,所以集团手里拥有的去年盈余配额暂时就先不出售了。

煤电机组规模较小、效率较低的自备电厂是全国碳市场购买配额的主力。拥有自备电厂的某企业碳市场人士对《财经十一人》表示,近期没有交易一方面是因为可买配额量很少,另一方面是因为政策不确定,企业不敢制定今年全国碳市场交易的策略,也无法做资金安排。

目前,第二个履约周期的配额尚未发放,控排企业只能交易去年盈余的配额。据金融数据商路孚特估算,全国碳市场2021年配额总盈余量在3.6亿吨左右,盈余约为年配额分配量的8%左右。

从数据上看,可交易的配额量远大于市场交易量。因此,控排企业的观望情绪浓厚是全国碳市场交易低迷的主要原因。

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交易活跃度一直都不高。从2021年7月16日开市至 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交易量约为1.79亿吨,相较全国碳市场两个年度的配额总量约90亿吨,换手率(即全年总交易量/全年配额总量)约为2%,低于国内区域试点碳市场的平均换手率5%,更低于欧盟碳市场约80%的现货成交换手率。

路孚特碳组碳分析师谭琭玥对《财经十一人》说,碳市场交易不活跃会影响市场发现最优碳价,无法基于市场手段实现最低减排成本,推动低碳转型。同时,交易量低的碳市场容易被操纵,无法有效利用碳价为环境权益定价,对市场发展不利。增强政策的确定性,给市场更加清晰的信号,方可提高碳市场的活跃度。

令人担忧的是,按照目前的趋势,全国碳市场交易还将持续低迷。

政策尽快明确是关键

开市不足一年的全国碳市场仍然是政策导向型的市场。

对全国碳市场交易量影响从大到小的政策依次为:基准线即配额分配方案、履约周期、CCER(经核证的、可抵消碳排放的减排量)的审批使用政策。

全国碳市场进入第二个履约周期已近半年,但上述三项政策迄今均未确定。

据《财经十一人》了解,生态环境部于今年3月下旬发布了征求《2021—2022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下称征求意见稿)。对于基准线的设定,该征求意见稿定提出将收紧配额发放数量,在上一个履约周期的基础上下降约8%。这意味着上一个履约周期里配额盈余在8%以下的企业,在本个履约周期里将出现配额短缺。

在履约周期的设定上,征求意见稿提出将继续以两年为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的企业2021年和2022年两年的碳排放将一起履约,即2023年12月31日是完成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的截止日期。

《财经十一人》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对该征求意见稿持有不同意见,认为基准线设定仍需讨论,继续以两年为一个履约周期不尽合理。目前,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情况暂不清楚,生态环境部尚未发布最终版的实施方案。

谭琭玥表示,理论上来说,基准线下降的幅度不低于国家能源局要求煤电机组的煤耗值降幅,才能体现碳市场的减排作用。同时 按照供需模型估算,全国碳市场第二履约期基准值需要下降7%以上,才能基本消除第一履约期的配额盈余。因此,征求意见稿里下降8%的基准值是合理的。

但是,“当前煤价高居不下,经济下行压力大,火电企业盈利困难,现实情况不太支持基准值下降幅度过大。”谭琭玥说。

在履约周期方面,国内区域碳市场和国外碳市场均以一年为履约周期。某电力央企碳资产负责人对《财经十一人》表示,两年一起履约会造成企业在时间上难以合理分配碳成本,增加企业制定经营计划的难度,比如在会计财务方面就比较麻烦。

中创碳投发布的研报认为,在履约周期跨度为两年的情况下,配额发放一般都集中在履约期的后一年,因此,若履约周期确定为两年,全国碳市场今年接下来的交易活跃度将持续低迷,甚至引起交易价格下行。当配额分配方案发布后,部分企业会对配额盈余进行核算,并开始早期交易,全国碳市场交易量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增长。

影响企业碳配额交易预期的另一项重要政策是CCER项目的重启。CCER项目的准入规则将改变碳市场配额交易的供需形势。举例来说,一些大型发电集团往往同时拥有火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如果允许其可再生能源项目作为CCER抵消碳排放,那么其手里的配额就会相对比较宽松。

在第一个履约周期里,生态环境部规定,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的企业可用CCER抵消碳排放,抵消比例不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且此前已批准的所有CCER项目均可用于履约。第二个履约周期里,企业可以CCER抵消碳排放的比例尚未确定,可使用的CCER项目类别亦未明确。

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暂停了CCER项目和减排量备案申请,去年全国碳市场使用的CCER均为2017年3月之前已批准和备案的项目。若CCER项目审批不重启,CCER的供应将比较有限。

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里,CCER交易价格由16元/吨上涨至30元/吨。重启CCER项目审批的时间和规则目前待定。业内预计该政策最早今年年底12月发布。

CCER项目的审批权责已于2018年由国家发改委转为生态环境部,能源主管部门则已表态积极支持重启CCER审批,并将新能源项目纳入其中。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称,支持符合条件的新能源项目减排量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配额清缴抵消;要推广绿电证书交易,加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效衔接。

提升活跃度,区域碳市场的经验

碳市场是发现碳价的有效机制;合理的碳价则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之一。流动性不足、交易低迷的碳市场,难以真实反映碳成本。

在中国的八个区域碳市场里,上海和广东碳市场的交易较为活跃。上海碳交易市场设计者之一、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副总工程师齐康对《财经十一人》表示,长期的交易低迷对任何市场来说都不是正常的。全国碳市场交易低迷将延缓碳市场的发育成长、以及对外贸易的有关碳议题应对。区域碳市场有提高交易活跃度的诸多经验可借鉴,比如引入投资机构、增加管控行业,尽快明确相关政策预期等。

广东碳市场自2013年启动以来,碳配额累计成交量2.034亿吨,占全国区域碳交易总量的37.35%,居全国首位,也是国内首个配额现货交易额突破四十亿元的试点碳市场,市场活跃度领先于国内其他碳交易试点市场。

对于广东碳市场提升活跃度的经验,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对《财经十一人》表示,最重要的是碳市场建设要公开透明,做好信息公开和民主监督制度。广东每年对年度配额总量、分配方法、分配因子、行业基准值、有偿配额比例、补充机制和企业名单及其变更情况等都会对外公开。管控企业可根据公开信息测算出年度配额量,金融投资机构和投资者也可以预测市场配额盈缺的空间和容量,为投资决策做准备。

广东碳市场的控排企业虽远低于全国碳市场,但其参与主体数量比后者更多。截至2022年4月底,广东碳市场参与主体达到2549个,其中控排企业245家,投资机构149家,个人会员2025人,其他参与机构130家。另一方面,广东碳市场还推广了诸多碳金融创新产品,比如,碳排放配额抵押融资业务,已累计开展21笔,抵押配额共计507.77万吨,融资金额7022.52万元。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是全国碳市场开展交易的平台机构,该所副总经理陆冰清近期在“全国碳市场扩容的主要难题与应对策略”研讨会上表示,提高流动性是交易所非常重要的长期工作。

流动性提升的主要方法有两个:一是参与主体多样化,包括纳入管控的行业,和交易主体类型的多样化。另一个方法则是市场产品的多样化。在现货市场上也可以通过一些多样化的资管产品提供多样化的可能。交易所需要逐步推进和完善这方面。

陆冰清说,在现阶段全国碳市场对机构投资人暂时没有开放的情况下,希望管控企业能形成不一样的工作逻辑,即企业参与碳交易市场,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排放管理和履约管理工作;其次碳交易市场是一个市场工具,管控企业兼具市场参与主体这一属性。控排企业如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碳市场,形成多样化的市场使用角度,则可推进碳市场流动性的提升。

从国际上来看,碳市场的发展正在加快。去年年底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已达成了国际碳市场的机制安排和实施细则。据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发布的报告,目前,全球已建成的碳交易系统达25个,另有7个碳市场正在计划实施。

美国洲际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ICE)是全球碳交易最活跃、交易品种最丰富的交易所。其掌握着世界上60%的碳排放权,90%的欧洲碳排放权交易。ICE最初的产品包括现货、远期和期货,后来逐渐增加了互换和期权等交易产品。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等人近日撰文称,国际碳交易所正逐步建立全球化的交易体系,全球碳价的形成以及碳市场正在走向互联互通。我国碳市场要研究国际先进碳交易所的运作机制和发展经验,继续完善碳交易体系,接轨国际,为手中的碳资产争取更大的国际碳市场发展空间。


全国碳市场交易低迷,怎么走出困局?相关文章:

全国碳市场如何走出低迷?

    相关文章

    20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