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财经 > 股市百科 > 基本面分析 > 宏观经济 >

什么是凯恩斯注意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的缺陷是什么

邓高分享


1、30年代大萧条背景下的科学理论1929——1933年,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大经济危机。这次大危机席卷了世界各国。整个世界在经历了长达4年之久的大危机后,又陷入了长期的特种萧条之中。西方国家称这次大危机和接踵而至的特种萧条为“30年代大萧条”。

2、与国家干预主义相适应的科学理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干预主义开始出现。在大战其间,这种国家干预迅速发展,并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性质。新经济学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指出“看得见的手” 政府在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不单纯强调“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的作用。

3、产生的学术背景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是以马歇尔、庇古(A.C.Pigou)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而凡勃仑在1900年第一次用“新古典”一词来描述马歇尔经济学。后来经济学普遍接受“新古典学派”“新古典经济学”这些固定含义的用语来称马歇尔、庇古等人和他们的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无论在理论方面或政策方面,都支配着主流学术界。凯恩斯本人也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凯恩斯经济学批判了新古典经济学里面的就业理论,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


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在凯恩斯以前,剑桥的经济学家,例如庇古,把失业分为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两个范畴,认为包含了全部失业。凯恩斯接受了传统经济学的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两个范畴,不同的是,他提出了第三个失业范畴:非自愿失业。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的定义是: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交点上的总需求数值被称为有效需求。


凯恩斯指出,经济周期是非常复杂的现象,要对经济周期作出完全解释,他的就业通论中每一因素都是需要的,特别是,消费倾向的波动、流动偏好状态的波动以及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全都发生作用。但是他认为,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是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凯恩斯从繁荣后期危机突然发生说起。他指出,在繁荣后期,人们对资本品的未来收益作乐观的预期。当繁荣还在持续时,由于人们对未来收益的可靠性突然发生怀疑,或者由于新生产的耐用品存货不断增加使先行收益出现下降或怀疑的征兆,因而幻想破灭。在衰退其间,存货和流动资本两者的变化趋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之,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资本、剩余存货和流动资本的减少,导致它们的稀缺性明显恢复,因而资本边际效率提高。在萧条其间,处于交易动机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减少,利率因而下降。利率下降又导致成本下降。这一切,促使投资资本增加。又由于收入下降时期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就业乘数大,所以产量、就业和收入增长快。经济在经历了萧条和复苏之后,又进入繁荣阶段。到了繁荣后期,当资本边际效率重新崩溃时,危机又会突然发生。这就是经济周期。


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


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凯恩斯所说的扩大政府职能,主要是指扩大政府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的职能。调节消费倾向,目的在于刺激消费。调节投资引诱,目的在于刺激投资。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组成的,刺激消费和投资,就是刺激有效需求。凯恩斯还认为,政府最聪明的办法是双管齐下,一方面,由社会控制投资率,增加投资;另一方面,提高消费倾向,增加消费。不过,凯恩斯强调说,不能太着重于增加消费,而应着重于投资。刺激消费和投资,可以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凯恩斯指出,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很难奏效,主要应当依靠财政政策。关于财政政策,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保持国家预算平衡的观点,而是认为赤字财政有益。关于货币政策,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保持国内价格水平稳定的观点,而是指出温和的通货膨胀无害。  

一、凯恩斯学派的缺陷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要点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和人们普遍存在流动偏好。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存在流动偏好两个因素的作用下,投资需求不足,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造成存款增加消费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将产生大量的失业,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凯恩斯学派依据他的理论,建议政府扩大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消费与投资,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1]

凯恩斯发现的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他的这些发现非常重要。但这他的发现有些释解得不准,有些随着经济的发展情况也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在银行卡广泛应用的今天,流动偏好对经济的作用已经很小,关于导致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他没有彻底说清楚,由此导致了经济学界近几十年的争议。

实际上凯恩斯发现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存在着富人与穷人的差别,也正是这一差别的存在,他的这些结论才能成立。他实际上只看到了发生在富人一边的现象,而没有看到全社会完整的情况。凯恩斯所讲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仅发现了问题的一半,他仅仅是从富人的状态来看待收入增加后的结果,且误将富人的状况,当作了全社会的平均状况;他忽视了另一半,社会上的穷人。

他没有区分富人与穷人的不同,没有看到货币流向少数富人,消费需要却在数量众多的穷人一边。购买能力过剩,消费需要不足的是富人;拥有消费需要,购买能力不足的是穷人;全社会并不存在整体同步的消费倾向递减。全社会的情况若真是如他所见,经济也就再无发展的必要了。实际上,他发现的是富人的规律,没有看到穷人的规律,并不是全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虽说消费需求不足的确是经济衰退的根源,但这里的逻辑应该是,富人的人数不多,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造成了具有购买力的消费需求不足,这就造成了投资增加产量扩大时,产品市场只能面向没有购买力的更贫穷的群体扩展,所以才必然会有产品价格下降,这才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根本原因。

凯恩斯错误地解释了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为产量上升带来的成本增加。由于各类生产大都存在规模经济,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产业新增资本多以规模经济为单位来投入,并且由于竞争激烈,新增产能通常具有更低成本,实际上可以认为很少存在凯恩斯所描绘的,产量扩大带来的成本增加而导致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从后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发生宏观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现象的真正原因,主要是金钱流向富人,阻碍了产品市场向穷人的扩大,穷人虽有需要但购买力不足,这使得产量扩大时,市场面对穷人只能依靠降价才能扩大。

约翰.希克斯(1937年)描绘的IS曲线,设定投资始终等于储蓄,错误地描绘了投资与储蓄的关系。这一错误背离了凯恩斯关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会导致投资萎缩的理论,这一点是正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最严重的错误所在。

银行与所有金融业的存在,仅仅提供了将所有储蓄变为投资的可能性,但这并非必然性。凯恩斯所讲的边际效率递减所阻止的,仅是投资的增长,并不会阻止储蓄的增长,尤其是现在更是如此。这就必然造成投资与储蓄,在经济发展中发生数量上的偏离。希克斯的IS曲线认为投资恒等于储蓄,恰恰是掩盖了这个最为重要的大角度偏离。他的错误,导致凯恩斯学派偏离了,可能发现经济衰退根本原因的道路。

二、新产品的市场扩散过程

在所有的商品中,新产品的发展最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老产品都是由新产品演变而成的,中间产品只为制造最终产品服务,只有新型最终产品的市场发展,才能真正带动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下面重点研究新型最终产品(以下简称新产品)的运动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新商品对于不同地区的社会是不同的,有些产品,对于发达地区来说是老旧产品,同样是这些产品,对于发展中地区或不发达地区来说却是新产品,这是因为这些产品刚刚开始大举进入这些地区的社会之中。例如,电冰箱在全世界不同地区的普及过程就是这样。

每种产品都分别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利益,每种新产品的诞生与发展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一种新产品诞生之后,先是被很少数人接受,然后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随着它在社会中扩散得越来越广,它给社会带来的利益也就越来越多。从古到今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新产品被创造和生产出来,每种新产品逐渐被社会接受,随着各种产品的扩散,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因此每新种产品的扩散过程,可以很好地反映出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有理由认为,分析新产品的扩散过程,对于研究经济非常重要。

为了更清晰地分析新产品的扩散过程,假设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内,经济运行达到一种平衡状态,这时,80%左右的人每个月正好花完自己的工资,20%左右的人每个月都可以增加一些储蓄,经济慢速平稳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突然有一种相对贵重的新产品诞生了,并且这个产品能够给它的用户带来有价值的效用。

在这个虚拟的封闭社会中,谁会是这种新产品的第一批买主呢?买主大多应该是在那些每个月都可以增加一些储蓄的20%左右的人们当中。新产品的售价越高,购买它的人就越是富有,也许只有最富有的10%甚至5%的人,才会是它的买主。

任意一种新的产品在刚刚被推向市场时,往往由于初期市场传播慢、产量小、生产成本高和研发费用摊销大等原因,价格比较高。较高的价格把产品的市场限定在相对富有的人群范围之内。随后由于市场宣传、产量提升和生产效率提高,会带来成本和价格的下降,市场范围渐次不断地扩大到相对不太富裕的人群。宣传只能在有购买力的人群中发挥作用,新产品市场的大范围扩散,只能发生在它的降价过程中。

新产品市场就像是一簇同心圆,最富有的人在最中心,最贫穷的人在最外环。新产品市场在社会人群中扩大的过程,就是从同心圆的中心圆,逐渐向外环扩展开来的过程。在同心圆的中心圆,价格最高、买者最少,越往外环价格越低、买者越多,随着价格的每次下降,产品的市场从同心圆的中心圆不断地向边缘外环扩展开来。

这里假设,80%左右的人每个月正好花完自己的工资,20%左右的人每个月都可以增加一些储蓄,还假设新产品很贵重,经济慢速平稳增长。这些假设都只是让大家在较明显的情况下更容易看得清楚,并不具备任何其它特殊意义。经济慢速平稳增长,说明全社会收入变化不大,这具有普遍意义。即使是绝大多数人都有储蓄,也总是存在着很多储蓄相对较少的人不愿意为贵重的新产品掏腰包的情况。价格不高的新产品也同样存在着类似同心圆式的市场扩散过程,只是低价产品市场的中心圆,比高价产品市场的中心圆大得多。价格越高的新产品,降价带来的市场扩张梯度越大、效果越明显,对于经济拉动的作用也越大,价格低廉的新产品的经济拉动作用就小多了,所以为了清晰起见,考察新产品对于经济的作用,只需重点考虑贵重产品。

举例来说,移动通信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就是最好的例证。早在1987年移动通信刚刚在中国出现,那时的移动手机含电话号码,一部约卖两万多元人民币,用户只有100人。到2011年春天中国最便宜的移动手机仅卖300元人民币,用户数已经超过9亿。中国的移动通信在20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一个价格逐渐降低的过程,同时也是用户逐渐扩大的过程。从1987年中国开通移动电话业务,到1997年用户达到1000万户,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而从1000万户增长到2001年的1亿户,只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此后,2002年11月,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亿;2004年5月,达到3亿;2006年2月,达到4亿;2007年6月,达到5亿;2008年6月,达到6亿;2009年7月,达到7亿;2010年6月,达到8亿;2011年4月,达到9亿。[2] 中国移动通信的发展,为中国人民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

在近几百年的世界经济发展中,产品供给增加的情况,更多地发生在生产效率提升,产品生产成本下降,并引起产品价格下降之时。产品价格下降使其市场范围大幅扩张,引发了投资的大幅增加,并由此导致了供给量的大幅上升。1910年代美国福特企业推行汽车“大众化”的举动也是个典型的例子,当年福特企业让原本只有少数富人才能拥有的昂贵汽车,以低廉的成本和价格进入寻常百姓家,美国也从此成为了“车轮上的国度”。正是因为无数类似福特“大众化”的降价举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世界各地,收音机、小汽车、电话、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计算机等等各类产品都经历了类似的降价带动的市场发展过程。各类商品不断推出的不同型号、不同代别、不同款式的新产品,也都必然经历降价带来的市场扩大的过程。今天市场上正在销售的产品几乎都是新产品,从服装到电器再到汽车,无论是古老的还是新创的,几乎没有哪类产品不在被迅速更新其功能、性能、质量、款式乃至包装等等,几乎所有厂商都在不断推出其升级换代的新产品。这个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每当一款新产品成功推出,就会吸引富有人群的热烈青睐与慷慨购买,获得暂时的技术垄断带来的高额利润。高利润吸引其它厂商竞相效仿,竞争使得每款新产品,都不得不面对更多更穷的人群不断降价。不推出更新的产品,企业的利润将不断下降,直至破产。

即使是在产品最难以更新改变的农林牧渔业,人们也是在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极力降低产品成本,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利润。每当先进的企业在某种产品上采用了新技术,降低了成本,获得了较高的利润,就会有大量的企业跟进,于是新一轮的竞争会把该产品的价格降低市场扩大。网箱养鱼、大棚种植、杂交水稻、果树嫁接、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三、金钱的社会聚集过程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需要是一种现实存在,某种商品只要被某个人见到或了解到,他就会知道它对于他自己的意义,这种意义就是它对于他的价值,也就是他对它的需要。但如果他此时舍不得花那么多钱,买不起在此价格下的这个商品,或说他没有相应的购买能力,再或者说相比于他要买的其它商品,他不愿意为此商品承担这么多的支付,那么此时,他的对该产品的需要,并不构成有效的市场需求,充其量只能是一种欲望。只有当该商品的价格降低到他愿意为它承受支付时,他的需要才会变成市场需求,变成有效的购买。人的市场需求,是以每个人自己的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需要。

这里所讲的贫富并非绝对的贫富,而只是相对于某种商品的贫富。相对于普通食品的富有者,对于考究食品而言他很可能是就是穷人了;相对于买得起车的家庭,对于购买游艇而言他很可能是就是穷人了。在现代社会里,并非家里没有存款才是穷人,很多穷人家里也有存款,只是比富人少得很多,差距甚至是成千上万倍的。

对于任何一种最终商品及其在交换中所需货币,在理论中理想上都应该是或可以认为是:穷人商品需求+富人商品需求+社会剩余商品=市场全部商品=市场全部货币=穷人的货币+富人的货币=穷人的货币+富人商品需要+富人剩余货币。因为:富人需要=富人需求,穷人需求=穷人货币;所以:社会剩余商品=富人剩余货币。不难理解,上面的这些等式可以扩展到对于任何一个封闭社会依然成立。(参见文后附图)由于富人没有货币的限制,他们的需要最早被满足,社会剩余商品的进一步市场扩张,只能面对有需要但相对缺钱的群体,只能依靠降价展开。

若从人们拥有金钱的角度来观察社会,把拥有金钱数量大致相等的人群放在一起,社会就会呈现出一簇同心圆,最里面的中心圆中的人最富有,人数最少,最外面的环形中的人最贫穷,人数最多。这个同心圆与新产品扩散的同心圆形状相同。

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来看金钱的社会集聚和产品的市场扩散,金钱聚集的方向与新产品扩散的方向正好相反。新产品是逐渐向穷人扩散,而金钱却是逐渐向最富有的人群集聚。产品是从同心圆的中心向外环扩散的,但是金钱确是从外环向中心聚集的。在当代世界上,金钱向富人聚集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许一些能够找到的基尼系数可以更确切地说明金钱的流向。

以美国的基尼系数为例,美国的基尼系数在1967年为0.399,到1998年为 0.456,[3] 在这31年中美国基尼系数的逐渐上升,正可以说明美国的社会财富逐渐在向富人集中,中国的基尼系数如何呢? 根据一份研究,1997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3706,自2000年开始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4年为0.4387。[4]

根据IMF引用卢森堡收入研究所的数据,[5] 在从1970年代末或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末或2000年代初的约二十年间,英国、美国、瑞典、比利时、芬兰、澳大利亚、德国、卢森堡、西班牙、加拿大、意大利等11国的基尼系数都是上升的,只有丹麦、荷兰、法国和冰岛等4国的基尼系数是下降的。

另又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的一项研究,[6] 从1990s到2000s,尼泊尔、中国、柬埔寨、斯里兰卡、孟加拉、老挝、印度、南韩、中国台湾、越南、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菲律宾、巴基斯坦等15个国家或地区的基尼系数都是上升的,只有印尼、蒙古、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泰国等6国的基尼系数是下降的。

根据乐施会的研究报告,在2010年到2015年的5年间,全球贫富差距增大。5年前世界上最富有的388名超级富翁所拥有的资产,已相等于世界较贫穷的一半人口所拥有的财富。自2010年到2015年世界人口增加约4亿,而世界较贫穷的一半人口,所拥有的资产并没有因而增加,反而减少了10,000亿美元,下跌 41%。与此同时,排名前62位富翁所拥有的资产却同时增加超过5,000亿美元,总财富达17,600亿美元。乐施会曾于2015年世界经济论坛召开年会前预料,最富裕1%人口的财富,将于2016年超过其余99%人口的财富。结果这情况提前于2015年便出现了。[7]

基尼系数虽然不能详细说明金钱的流动,却也可以从宏观上说明金钱向着少数富人集中的方向性。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更加直接的反映了金钱向着少数富人的集中。那么,金钱为什么会向少数富裕人群集中呢?

创新和投资是财富创造最重要的源泉,同时任何创新又都离不开投资。在今天创造新财富的各项因素中,已有财富发挥的作用依然是最大的。投资是由投资人决定的,那么投资人的利益就必然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也就是说,不会存在没有投资人利益预期的投资。投资失败虽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无论如何,全球经济的提升与财富的增长,都说明成功的投资乃是经济发展的主流。

在投资者当中也存在着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区别。很多分散的小股东尽管他们全体所占股份的总数有时并不少,但他们每个个体所占的股份很少(例如在股市上购买股票的个体),能够分到的利润自然也就很少。大股东的数量虽然不多,但他们每个人所占的股份较多,能够分到的利润自然也就很多。金钱就是这样流向了富裕的人群,使得富有的人越来越富有。

四、社会商品体系结构

在没有价值较高的新型最终产品问世之前,社会处于一个稳定的社会商品体系结构之下,全社会的产业结构相对固定,社会各级财富阶层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及其消费水平相对固定。当有新的价值较高的新产品问世后,这一结构将被打破,经过重新洗牌后,又有新的社会商品体系结构随之建立起来。

近代以来人类逐渐有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火车、轮船、汽车、电话、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计算机、移动电话、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等,各类新型最终产品;还有这些产品的更新换代,例如,从简陋的单缸洗衣机到半自动洗衣机,再到全自动洗衣机;又如,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再到数字高清电视;又如,从只能打电话的模拟移动电话,到可以发短信的数字移动电话,再到可以上互联网的网络数据移动电话等等,又如,从苹果公司最初的iPhone手机,到iPhone2手机,再到iPhone 11 Pro手机。正是这一个接着一个的新产品,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一次又一次地打破和重建社会商品体系结构,推动了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

从宏观来看,每当有相对贵重的新产品诞生后,在经济扩张时期,社会每年的收入中,有一部分用于原有就业人员维持原来的生活费用,再有一部分用于原有就业人员改善生活,还有一部分用于新增就业人员的工资,后面这两部分货币开支扩大了社会的消费。

每当社会处于一定的社会商品体系结构之下,由于全社会依据财富划分的各个阶层的消费结构及其消费水平相对固定,社会上富裕人群的需要总是最先得到满足,越富裕的越先,最富裕的最先。富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的消费增长受到社会商品体系结构这个“天花板”的压制,不会再有新的提升。

互联网上天涯社区上的博主马前卒,在他2011年的一篇博文《百年老狼——经济危机的脉络》中有一段话:“虽然说赚钱多的人花钱也多,但从比例来看,月薪500块的人必然花光收入,1000块的人最多攒一两百元,月薪一万的时候,可以每月攒几千存款。等到月入百万,虽然奢侈品消费已经不少,但占总收入的比例可能也就是两三成。收入更高的人,往往消费就要停滞了。在物质享受上,世界首富比尔 盖茨未必和一个国内大房产商拉开明显差距”。

这段话比较符合社会上的实际情况,也比较形象地描绘了富人消费倾向递减现象。在一定的社会商品体系结构下,社会上的富人越富,其需要满足得越早,存款越来越多,消费数量相对于金钱收入就越少。也就是说,凯恩斯所谓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实际上只发生在富人一边,并未发生在穷人一边,也不是社会的普遍情况。

关于这一点也是言之有据的。俄裔美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1901—1985年),在1942年曾对美国1869---1938年的国民收入与个人消费资料,进行了整理与分析。他发现,在长达70年的时间内,虽然美国的国民收入从1869年的93亿元上升到1938年的720亿元,国民收入大约增加了7倍,但人们的消费始终与收入维持于一个固定比率,平均消费倾向相当稳定,一直在0.84与0.89之间徘徊。库兹涅茨的这些发现表明,在长期消费过程中,全社会消费为收入的一个固定比率,平均消费倾向并不是呈递减的趋势,而是相当稳定。

当社会由于新产品的带动,进入一个新的商品体系结构后,最富裕人群对于新产品的需求最早得到满足,稍晚时他们收入的消费剩余只能使储蓄量不断增加;社会中原来已有工作的中产阶层和低收入者,对于新产品的需求,也随着降价和市场扩大,逐层逐渐得到满足,市场扩散必然逐渐向更加缺钱的人群发展;社会中新产品的消费增长,越往后越依赖更加缺钱的人群,这些人有许多是产业扩大带来的新增就业者,市场扩张面对更加缺钱的人群展开,只有通过不断降价才能实现。

也就是说,消费倾向递减是发生在富人一边的现象,投资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产品随着市场扩张不断降价,是因为投资拉动的供给量增加,必然迫使市场只能面对穷人扩张,只有依靠价格下降才能实现市场扩散。这一点可以由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Finn E.Kydland and Edward C. Prescott,1990年)关于价格逆周期性的研究结果给予证实。应该强调的是,富人消费倾向递减,和因为市场面向穷人降价扩散造成的投资边际效率递减,都起源于金钱向富人集中,和市场向穷人扩散。

五、经济周期

现代社会上的储蓄可以被分为两种,一种储蓄是为了积攒到一定数量之后购买大件商品,如为了购置大件电器,为了买手机,为了买轿车,为了外出旅游,为了子女教育,为了防病防灾,为了补充养老,为了买房等准备资金;还有一种储蓄是因为收入的钱已经没有明确的消费用途,只能储蓄在银行或只能用于自行投资。

从社会公众平均的角度看,前一种储蓄经过一定的积攒时间之后就会形成消费,与社会上贷款消费(房贷、车贷、学贷等)的情况叠加在一起,宏观来看这种储蓄与消费并无太大区别,可以暂时把这部分储蓄叫做社会消费储蓄,这部分储蓄主要发生在中层及以下较穷的人群中。

而后一种储蓄必将会在很长的时间内无法形成消费,这些储蓄必将通过自行投资、银行投资或其它金融机构投资,形成社会资本也就是新的生产资料。可以暂时把这部分储蓄叫做社会资本储蓄,这部分储蓄主要发生在富人群体中。

在货币变为储蓄的过程中,富人的储蓄远远超过穷人。截至2011年底,中国央行公布的个人存款(包括储蓄存款、保证金存款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35.8万亿。根据李迅雷保守估算,中国5%的储户占有银行个人储蓄总额的40%,则剩下的21.5万亿余额如果被13亿人均分,人均储蓄额就不多了,更何况在这13亿人中仍然存在着很悬殊的贫富差距。[8] 农行IPO反映的贫富差距是0.94%的个人客户拥有38.2%的个人存款。农行拥有中国最庞大的个人客户群体,截至2009 年12 月31 日,农行拥有约3.2亿户个人客户,其中有贷款余额的约824 万户。农行还拥有优质的个人存款客户群体,截至2009 年12 月31 日,农行存款超过20 万元的个人客户约301 万户,其存款总额占全行个人存款总额的比重达38.2%。[9]

这些由社会资本储蓄增加,变成投资后制造出新的生产能力,必将带来新一轮的扩大再生产,将会制造出更多的就业和产生出更多的商品。由于原来的社会资本储蓄本身就是这个社会消费的剩余,如今又生产出了更多新增的产品,如果新增的就业无法消耗新增的产品,就会形成更多的社会资本储蓄。

在每年的投资中有一部分形成固定资产投资,有一部分形成流动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要经过较长的折旧周期(数年至数十年)才能逐渐收回再次成为存款;流动资产投资只要经过较短的流动周期(数天至十数月)就能收回,再次成为资存款;这些收回的存款及其所代表的存货还必须再次变成投资,才能实现其价值,不然就是过剩积压。

由于在新一轮的扩大再生产中,社会已有的分配形式和生活方式并未发生改变,既然原有社会能够产生社会消费剩余和节余,在新一轮的扩大再生产中,新增的就业也必然无法全部吸收新增的产品,必然会产生新的社会消费剩余和节余,必然再次形成新的社会储蓄增长。这个社会必将再次面临新增储蓄带来的更新一轮的扩大再生产。如此循环往复,新增的就业总是无法消费全部新增产品,其结果只能是产量越来越大,消费相对于产量越来越少。

在每一轮的扩大再生产之中,若不改变已有的分配形式,新增消费相对于新增储蓄将趋于萎缩,于是产品只能依靠降价扩大供给量和市场范围,由于成本下降的空间有限,产品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这就发生了投资边际效益递减。

尽管技术提升等改进可以带来成本下降效率提升,也为价格下降提供了利润空间,但是,随着投资和产能持续不断的扩大,成本降无可降,价格和利润率下降趋势仍不可避免,当产品的利润空间缩小到很低时,储蓄增加很难变成投资。投资减少造成就业增长萎缩,使得商品市场扩展受到更多阻碍。此时希克斯描绘的IS曲线,设定投资始终等于储蓄的错误,就被凸现出来。

在投资与供给增加带来就业扩大的同时,利润率下降导致投资减少,造成社会上穷人的就业和收入的下降。利润率降低到社会各行业平均水平以下时投资就会停止,就业增加和穷人的收入增长也会停止。此时产能与产量不仅不会减少,也许还会增加,再加上购买力不足,必然造成产品积压。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如果仅考虑社会平均供需,不考虑贫富差别,他们的建议完全不会有效,只会鼓励浪费。在考虑了贫富差别的情况下,按照凯恩斯学派的建议,政府和银行提供更多货币的结果,并没有改变货币在人们当中分配的比例,只能暂时弥补由于储蓄增加和投资减少所造成的货币与产品的数量不匹配。

如果更多的穷人能够挣到更多的钱,市场将会扩大,产品的产量和产业的规模才能随之扩大;产业规模的扩大才能带来就业的扩大,也才能使更多的人挣到钱。市场和就业的交替繁荣,可能形成良性循环。如果金钱聚集的方向与产品扩散的方向相一致,这个循环将会得到不断地加强,其结果就是全社会的生活水平随着生产的发展自行提高。

但是,按照上述的财富发展规律,各产业发展的结果,只能是金钱更加向着少数富人集中了。相比穷人,富人的人数很少,相对于富人的金钱,富人的消费十分有限。富人的钱多数用于投资,穷人的钱多数用于消费。随着金钱向着少数富人集中,大量投资拉动社会产出不断提高,而社会消费就会受到很大限制。投资过剩消费不足使得上述循环进入衰减循环,最终陷入停滞。金钱向富人集中得越快,循环的衰退越快。

在现实经济中,社会对于财富不均具有一定的容忍度,市场可以容纳一部分金钱储存和商品存货的存在。这种容纳现象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信息、货币、商品流通的速度越快,区域的范围越大。市场经济使得金钱向少数富人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调动人们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具有激励作用,但财富集中到了一定程度就将导致整个社会的消费不足经济衰退,由经济波动带来的通货膨胀最终也必然造成富人财富的大量转移和流失。

在新产品的发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中,除了电信、电力、铁路等少数产业外,大多数产业都有其经济规模,新投资都会在经济规模或其整数倍的规模上进行,经典经济学用来解释产业衰退用的生产边际成本递增和投资边际效用递减的实际作用其实并不大。作用最大的因素是财富向富人聚集和过度盲目投资所造成的产品过剩,其中最大作用的还是前者。深入一步来看,造成投资边际效用递减的根本原因,就是金钱流向富人引起的有购卖力的消费需求不足。否则,无论怎样过度投资,只要生产出产品,就一定会像萨伊所言,“供给自创需求”。

市场经济的根本动力就是让人们挣到更多的钱。挣得越多,存得越多。有了储蓄,市场经济就只能增长,不能停止增长。然而,就是因为货币向少数富人聚集,阻碍了产品向最广大的穷人扩散,阻碍了商品市场、投资、就业和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得经济的增长陷于停顿,这就是经济周期发生的根本原因。

按照本文上述的分析,在经济衰退时政府提供更多货币的结果,将会是更多的金钱聚集到富人的钱袋里。凯恩斯学派的做法在短时间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短缺的问题,但随着货币超发越来越多,社会上的货币存量远远超过产品存量,政府赤字猛增债台高筑,接下来一定是通货膨胀,是更大程度的限制经济发展。现在解决这一经济问题的途径就只有通货膨胀。

有人说由于富人的大部分金钱都投资于实业,所以通货膨胀不能使富人变穷。其实不然,社会上有很多有钱人不是自办实业的,而是食利者阶层,他们把钱放在金融投资者手中,再由金融投资者把钱投向实业。由于食利者阶层、金融投资者和自办实业者之间只是货币往来,货币贬值后食利者阶层掌握的货币的原有实际价值被部分转移到了自办实业者和金融投资者的手中。通货膨胀实际上起到了财富转移的作用,这也是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社会来说,通货膨胀破坏经济造成的代价太大了。

六、结论

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应该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按照人们对市场经济的期望,这一过程应该自然实现,但事实告诉我们这一过程并不顺利,有时甚至是很坎坷的,经济波动经常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给社会带来很大危害。原因何在呢?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揭示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以后,经济学家们把精力集中在研究市场价格与商品供需的关系上面,很少有人关注商品与货币在社会人群中的流动走向及商品与货币在企业与社会间的运动,或许今天经济学不能解释的问题恰恰发生在商品与货币的流动走向及它们的动态关系之中。

仔细考察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就会发现:从商品走向市场的角度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种新型商品的市场扩散过程;从货币流动的角度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货币的社会聚集过程。这两个过程同时发生,但方向相反。从商品与货币在企业与社会间的运动的方面来看,理论上讲,只有在全社会的货币储蓄全部花出之后,社会全部商品才能彻底出清。有利润的社会经济只有在扩大再生产中才能得以维继,市场经济只能不断增长,不能停止增长。

因为社会的生产效率在不断提高,新产品可以不断降价,不断走向相对贫穷的广大民众,由此带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市场中“看不见的另一只手”把金钱向着少数富人聚集,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对矛盾。只有在有需要的购买者拥有的货币增加的情况下,产品增加才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社会经济的发展才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

在市场经济中,金钱从社会同心圆的外边向中心聚集,无疑是阻碍了产品从里向外的扩散。社会的金钱的聚集会把就把产品的扩散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无法持续进行。由于市场经济只能以扩大再生产的方式进行,不能停止增长,只要金钱聚集的方向与产品扩散的方向不一致,经济增长必然受到阻碍以致停止增长,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将会是有波折的、不平衡的,或称不可持续的。贫富不均历来都是政治问题,在这里首次变成了经济发展的障碍。


文中观点及个股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更多深度财经、国际局势资讯解读,可去关注微信公众号【邓高望远】(关注公众号,在后台回复相应关键词,可领取机构付费投资报告、私募个股调研报告和行业报告),或者保存下方图片在微信打开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相关文章

    200463